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会泽  格桑花开在家门口
第22/23版:上海支援滇新七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2020-10-16
易地搬迁安置8.2万山民进县城,规模全国第一

会泽 格桑花开在家门口

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是全国最大的县城集中安置点

会泽公园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铜钱雕像

◆上海援滇干部、会泽县扶贫办副主任曹玉峰下乡路上拿着两个手机,不停地打电话联系工作

◆会泽县奋精电子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进行绕线、转线圈等操作

特派记者 屠瑜/文 王凯/摄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的会泽公园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铜钱雕像,一座桥从钱眼中飞跨而出,仿佛诉说着历史上“钱王之乡”的辉煌。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这里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上海对口支援最后7个挂牌督战县之一。2017年12月,明确上海市宝山区与云南省会泽县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

今年以来,全县通过一体化推进“挂牌督战”和“挂牌作战”,全面发起“百日总攻”,全县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刚性任务全面完成,达到摘帽条件。从7月份开始,全力开展“百日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成色。

上月,本报记者走进会泽,记录这个千年古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时刻。

脱贫者说——

手把手教我养殖小龙虾

陈南华 云南省曲靖市 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

我23岁那年,有天早上睡觉醒来脖子不能动了,以为是落枕,就没舍得去医院,没想到就一直没好。如今我的背躬着,直不起来,脖子不太能动,只能靠肩膀转动。我生病没多久,父亲得了风湿病,不能干重力活。我的母亲脑梗也有七八年时间了。

以前,我靠种地打临工为生,除了自己的两个孩子要照顾,我老婆的哥哥生病去世,我又负担起了他女儿的生活,还料理了岳父岳母的身后事。生活很艰难,也多亏了邻居的帮衬,有钱的给钱,有米的给米,让我很感动。

去年底,上海原心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来到村里办稻虾养殖基地。今年3月份,经村干部推荐,我来到基地工作,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工人。刚开始什么也不会,基地负责人就手把手地教我,慢慢地我学会了小龙虾的养殖技术。

现在我白天主要从事饲料投喂、清洁防护等全过程管理,晚上在这边看塘,观察小龙虾的状况,做好防护工作,一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我老婆也在这边工作,种水稻和茭白,一个月有2000多元。

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希望能多存点钱,早日把去年盖房子借的钱还掉。

先修路

道路建设获得感最强

在全国1113个挂牌督战村中,会泽就占到了113个。

会泽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宝山区挂职扶贫干部张元军告诉记者,上海援滇资金主要用于助力补齐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短板,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而对很多大山里的老百姓来说,道路建设是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感最强的。

51岁的李美英,住在宝云街道交支村的王家屋据,这是一个大山里的小地名。如今从山脚下的交支小学开车到王家屋据,只要几分钟时间,而这得益于今年建成的一条约4米宽、920米长的水泥路。路的两旁,新种的格桑花随风起舞,给这个小村庄点缀了一抹亮色。这条路是交支村使用上海社会力量帮扶资金,加上村民投工投劳,共同建成的8条村内道路之一。

李美英告诉记者,以前去山下赶集买东西,需要背着背篓走只能供一人通过的山间泥路,下雨天路上都是很深的泥塘,“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得知村里修路需要劳动力,她家就积极报名。当挖掘机挖路基时,男人们在后面用锄头清理路面,她和其他妇女跟在后面用板锄抓土。除了购买原材料、支付设备费用和技术工的工钱,修路的其他事项都通过村民自治解决。浇水泥后为了固定两边路沿,村民们还把自家的铁板、床板等都拿了出来用。交支村第一书记张正美介绍,为了早日完工,大家常常下雨天也干活,不叫苦不叫累。最后,原来只能修1.2公里路的资金,最后修了1.8公里。

路修通后,大大方便了农产品的运输。猪、羊之类的家畜,有商家开车上门收购,不会像原来那样要花一天时间,赶到六公里外的集市去交易。村里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13个垃圾池。

种雪桃

昔日荒山变金山银山

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大山里村民的生活。而产业的发展,则给村民创造了致富的机会。9月12日,本报记者来到古城街道青云村和水城社区之间的雪桃基地,看到成片的桃树已经结满了果子,一个个都用纸袋包好,再过半个月就能采摘上市。

基地负责人吕小奎介绍,这里海拔2400多米,二三月份下雪时雪桃树开花,9月中旬到10月中旬雪桃成熟,生长周期比其他品种的桃子要长,但营养丰富,售价也更高,今年是第一年正式上市销售。

吕小奎,水城社区人,14岁就去昆明打工学技术,后做消防工程攒了点钱。他说:“雪桃基地所在的这片山,原是非常缺水的荒山,只能种点玉米和土豆。我父亲的坟地就在这里,每次回来上坟时,看着这片土地撂荒很可惜。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小孩子留给老人,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我就想给这边的老百姓做点实事。”

2015年上半年,吕小奎到处寻找耐寒耐旱的种植品种。2015年下半年,桃园开始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1月开始种植雪桃。2017年又开始种植雪山梨、车厘子和苹果,同时进行肉牛养殖和生猪养殖,形成了种养循环模式。

他表示,通过上海的帮扶,解决了水、电和路的问题。雪桃种植面积有1300亩,盛果期产量超过1500吨,产值超过3000万元。接下来准备打造农旅文一体化发展,让农户学技术学管理后,公司以反承包模式,划片区给农户种植管理,公司统一标准,经营销售。

48岁的青云村村民胡国林,家里有6口人,在基地工作了4年多。他告诉记者,以前要花个把小时到3公里以外挑水,2桶水用一天,洗脸洗脚后舍不得倒掉,还要留着喂猪。就算收成好,一年也只有3000多元纯收入,大女儿读到初二后只能辍学。

雪桃基地建起来后,胡国林的生活就不一样了——水管从基地的蓄水池一直通到村里,家里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他和妻子两人都在基地打工,包午饭和晚饭,夫妻俩一个月有5000多元工资,加上每年1万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和贷款分红收入等,一家人一年可以存下5万元。胡国林小女儿在昆明上大学,他说:“1万多元的大学学费,我们付得起啦。”

搬下山

10.2万人易地搬新居

地处乌蒙之巅的会泽县,有近40万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和泥石流滑坡地带,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公共配套成本过大,扶贫难见效、易返贫。

搬不动山,就搬人。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彻底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县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02个,搬迁安置2.6万户10.2万人。其中,县城安置1.9万户8.2万人,占总搬迁人口的80%,截至6月底已全部搬迁入住,这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着力抓好医院、学校等配套建设和后续扶持,是沪滇协作的工作重点。

今年7月投入使用的以礼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就是沪滇健康扶贫协作项目之一。院长张荣超介绍,中心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以中医为特色,承担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卫生服务功能,“易地搬迁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很多在外面打工,所以老年人慢性病的诊治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9月1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崭新的医院大楼宽敞明亮、科室齐全。医院的清洁工邹配珍告诉记者,自己是建档立卡户,原来住在矿山镇老坪子村的大山里,出行非常不便,到镇上看病要走十几公里,房子是土坯房,平时种地、喂猪,没有什么固定收入。如今易地搬迁后,一家六口住上了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她自己通过家政公司介绍来到医院上班,一个月能拿1400元,做得好还能加钱。上班骑自行车只要10分钟,以后公交开通后3到5分钟就够了。

搬迁户中,有很多是留守妇女、老人和残疾人,搬迁后他们的就业是一大问题。沪滇资金在安置点设立了扶贫车间,可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55人。扶贫车间用工门槛相对较低,方便了老弱病残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增收。

记者来到沪滇资金扶持的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绕线、转线圈、点焊、点胶、注塑和抛光……29岁的王前燕,目不转晴地盯着一台显微镜进行检测工作。王前燕说,她目前实习期能拿到1500元,转正后可达到2500元左右。以前,王前燕住在马路乡荒田村,土房子漏风又漏雨,如今一家三口住上了60平方米的电梯房。她说:“我以前参加过高考,达到了专科线,但因为家里穷供不起我读书,只能高中毕业就种地了。现在我希望能够孩子供养努力读书,考上大学。”

46岁的主管邱少林,前几年在深圳打工,学了点技术。今年搬迁过来后,在业主群里看到招工信息,和妻子一商量就决定一起回来就业,“离家近、安心,还能照顾老人,存下的钱比在深圳的多。”

好干部

扶贫路上无悔的选择

“我们要拿出最好的东西到上海去,只许搞成功,不许搞失败……”9月13日下午,副县长张元军召集8位当地企业家和另外3位宝山区援滇干部,开会讨论关于9月下旬前往上海召开农产品展销会的事宜。张元军告诉记者,这次完全是自发组织的活动,非常不容易。

张元军今年50岁,原在宝山区区级机关党工委任副调研员。去年7月一到会泽,他就开始走村入户做调研,每一个项目从前期规划到推进验收,一点也不放松。他认为,国家资金做大项目,沪滇资金要拾遗补缺做精准,做当地所需、上海所能,不能浪费。

一年多来,看着一个个产业慢慢起来,山区老百姓家门口的烂泥路变成水泥路,当地教育医疗大量引进上海资源,张元军很有成就感。除了沪滇项目,他还分管市场监管工作。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在大清早或半夜里去察看农贸市场。他不仅自己资助贫困学生,还发动朋友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因为不愿意看到优秀的贫困孩子辍学。“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我的人生变得丰满了,我想尽我所能帮助更多的人”。

和张元军同一天到会泽工作的,还有会泽县扶贫办副主任曹玉峰。记者在采访的一周时间里,经常看到曹玉峰拿着两个手机,一个手机看文件,一个手机打电话,不停地核实修改内容。曹玉峰说,如果不来会泽,想象不出两地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一次下乡,他遇到两个小女孩,看上去只有八九岁的样子,但其实已经上了高中,明显是营养不良。那两个瘦小的身影,让他至今难忘。记得第一次吃到村民送上的“灵芝烤鲍鱼”,一看其实就是“牛粪烤土豆”。虽然一开始有点难下咽,但看着村民纯朴真诚的目光,曹玉峰吃得很香。

让曹玉峰最挂念的,还是在上海上初三的儿子。从小学到初一,一直是他辅导功课,但来到会泽后,孩子的成绩就开始下降,“我最近一直在视频和他谈心,希望他能够自主学习,自己不要,别人再想帮也没用啊。”

除了3年工作期的张元军和曹玉峰外,管春晖和张饶雄是1年期。管春晖今年7月离开了只有2岁半的孩子,来会泽负责督战村的项目工作,“虽然我只在这工作1年,但也不想荒废,希望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点事情。”

在会泽农业农村局做消费扶贫工作的张饶雄,因为经常下乡跑项目,脸黑得像包公。他说:“因为高原反应,大家晚上都睡不好,经常会醒,饮食习惯也不一样。但我们还是挺开心的,四个人能够住在一块、吃在一块,互相交流,后方支援也力度很大。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一定会成为人生中美好的回忆。”

支援大事记

2017年12月,明确上海市宝山区与云南省会泽县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2018年1月,宝山区与会泽县签定“携手奔小康”扶贫协作协议。

建档立卡

2017年在古城街道青云村投入沪滇帮扶资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37户603人。

结队帮扶

为加深两地合作交流搭建“连心桥”,上海市属国有企业2个,宝山区下属32个村102个企业参与帮扶会泽县脱贫攻坚工作。

项目落地

2019年,实施大桥乡错初村千亩草莓种植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者米村、凉水村农田灌溉工程,有效解决了9200亩土地改良、灌溉用水、用电和道路问题。

医教投入

今年投入援滇资金在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实施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幼儿园建设项目,惠及建档立卡户8762户37505人。

记者手记

“格桑花儿开,浪漫染云彩。花蕊捧着心,花瓣牵着爱……”印象中,在藏区才有的格桑花,记者却在会泽采访时随处可见,公路两边、山路两侧、稻虾田旁……姹紫嫣红的花儿随风起舞,竞相开放。

“为什么会种格桑花?”我很好奇。“因为这种花好看啊,可以美化人居环境!”宝云街道党工委书记杨雁频说。司机汪庆冬告诉记者:“在两旁开着格桑花的公路上开车,实在是一种享受。”

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记者看到,许多曾经的建档立卡户,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帮扶,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他们的笑容,也像盛开的格桑花一般美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