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致敬前浪激励后浪 上海文联我的家
第8版:文体新闻 2020-10-16

上海文联我的家

上海市文联七十年回顾 图TP

歌舞《共筑中国梦》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记者 郭新洋 摄

七贤共襄

昨天下午,在有160余位文艺界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上,多位艺术家代表深情回忆了自己与文联的情感。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由夏衍、巴金、于伶、贺绿汀、冯雪峰、梅兰芳、周信芳等7位老一辈文艺家发起创立。1950年7月24日,上海市第一届“文代会”在解放剧场召开。陈毅市长充满激情的报告,给上海文艺家以极大的鼓舞。7月29日,大会最后一天,上海市文联宣告成立。作为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人民团体,上海市文联号召全市文艺家遵循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投身改天换地的历史洪流。

上海市文联成立70年来,已建立15个文艺家协会、拥有18415名文艺家会员,16个区文联实现全覆盖,有着具有60年历史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30年历史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以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上海美术大展、上海书法篆刻大展、金秋诗会等一批上海文化品牌项目。

画家张培础、张渭人、奚文渊携手创作了中国画《七贤共襄》,画作展现了夏衍、巴金、于伶、贺绿汀、冯雪峰、梅兰芳、周信芳等发起创立上海市文联的特定场景。画作添加了一张上海解放一周年当天的报纸,体现时间特点;老式的无线电,窗口隐约可见的石库门建筑,体现环境特点。“虽然没有照片可以依照,但是我们的历史画也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性,才有可信度。”张培础说。从接到任务、找资料,到最后完成作品,艺术家们反复在故纸堆中查资料,前后花费了差不多两个月。

迸发活力

“70年来,多少前辈为文联立下了汗马功劳,让上海市文联的工作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成就。”著名表演艺术家、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作为文联的后辈感慨万千,她感谢上海的大环境给了文艺工作者良好的文艺创作机会,相信依靠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未来还将创造出更好的文艺作品。

“文联的前70年,已经告诉我们,未来应该怎样走。”站在70周年的起点上,谈及上海市文联的未来,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表示,文联成立之初,就是文艺青年的主战场,“上海之春”“白玉兰奖”都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迸发活力。

回首往事,吕其明感慨:“若是没有文联、没有音协、没有‘上海之春’为我提供良好的机遇以及创作条件,如果没有前辈们的信任、鼓励和促进,就不可能有《红旗颂》。”

未来可期

对于舞蹈家黄豆豆来说,上海市文联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1989年,12岁的黄豆豆从浙江老家考入位于上海西郊的舞蹈学校。当时舞蹈学校周边几乎没有旅馆,陪黄豆豆来沪的母亲无处可住,最后在上海文艺界朋友的帮助下,联系到文联大院里一家既干净、又便宜的招待所。

黄豆豆还记得31年前踏进文联大院的那一刻,母亲一手拉着他,一手拖着行李。墙上挂满了文艺家协会的牌子,在密密麻麻的牌匾中,黄豆豆一眼看到了“上海市舞蹈家协会”的牌子,“就在那一瞬间,我小小的心中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愿望——我要努力学习,早日争取加入舞协,成为上海文联的一员。”黄豆豆说,“在这个大家庭,在这个新时代,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像亲人一样在一起,像家人一样关心着这个大家庭。”

“70年前,我们的前辈们让原本属于中国的文化走向了世界……那是一段让人心潮澎湃的历史,至今当我们重温前辈们留下的字字句句、留声影像,都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份滚烫的虔诚与纯粹的热情。”受邀与会的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茅威涛说。

作为文联的“后浪”,画家罗陵君提出希望:“我希望我现在和今后的创作,不仅能为人们提供视觉的愉悦享受,更能为人们提供深切的关注、深情的遐想和深度的思考,让我们一起获得保护、传承城市文脉的自觉,一起拥有探求、发展城市文化的自信,回应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召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的向往。”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