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核桃丰收的季节
“上海大棚”种植着许多优质瓜果蔬菜
核桃深加工厂
上海援疆干部王涛
特派记者 李一能/文 孙中钦/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
莎车县地处新疆西南边陲、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冲积扇平原中上游,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是连接中亚的要冲重镇。3000多年来,奔腾不息的叶尔羌河在莎车孕育出灿烂繁荣的文化,至今滋养着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在脱贫攻坚战的决战时刻,上海援疆干部们只有一个心愿,助力脱贫攻坚战,一定让莎车的百姓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让这颗镶嵌在戈壁滩上的明珠越发璀璨。
天刚蒙蒙亮,上海浦东新区第十批援疆干部王涛收拾好行装,今天是他下乡的日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塔尕尔其镇副镇长,王涛和上海全体援疆干部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开会下乡看项目。因为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而莎车县,是上海援疆四县中尚未脱贫摘帽的地区之一,任务重、时间紧,冲刺正当时,不能有一丝懈怠。
脱贫者说——
从贫困户到一般户
古丽阿依姆·艾散 莎车县喀群乡 托万喀拉央塔克村
我叫古丽阿依姆·艾散,是喀群乡托万喀拉央塔克村的村民,一个人带着3个还在上学的女儿,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平时,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农,打理着4亩冬小麦、4亩玉米和4亩核桃,还有2头牛5只羊,就是我全部的家当。
一个女人要挑起一个家,真的很辛苦,但也很充实。这几天我特别高兴,因为是核桃丰收的日子,精心打理了这么久终于有了回报。虽然我核桃种的不算多,但在林业站技术员的指导下,今年亩均产量特别高,核桃个也大,村里人都夸我种得好。
最近,邻村开了一家核桃加工厂,说是上海浦东援疆资金援建的,他们收核桃价格非常公道,因为没有中间商,省下的钱都补贴给了农户,我家的核桃销路也不用愁了。而且在他们的指导下,我在种核桃时也给核桃树分了类,采摘后按照不同的品种分开卖,而之前都是混在一起卖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做法,预计今年核桃的售价也会提高不少。
曾经,因为家里劳动力不足,我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因此,政府对我家的情况也非常关心,为我落实了“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去年,我家的人均收入只有3954元,今年的目标是提高到8362元。
通过政府补助、劳动增收、生产技术升级等措施,今年我家已经实现了脱贫,从贫困户变成了一般户,但现在还属于一般户中的边缘户,就是依然不太稳定,需要进一步巩固。但我有信心可以完成这一目标,因为只要踏实勤劳,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建工厂
核桃深加工厂顺利投产
跟随援疆干部,第一个目的地是位于叶尔羌河畔的喀群乡。从位于莎车县城的上海援疆莎车分指出发,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高路远,一走就是一天。”王涛说,这次疫情对于援疆工作的开展影响很大,但脱贫攻坚冲刺时间不等人。
喀群乡盛产玉石、核桃、小麦等,因为交通不便产业落后,处于贫困状态,而上海援疆干部的到来,改变了喀群乡“有货难卖”的情况。这几天,喀群乡的核桃迎来了丰收,这不仅是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他们一年的希望所在。今年,一家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新建工厂——新疆奇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这是上海浦东援疆资金投入农产品深加工的项目。工厂负责人杨清告诉记者,新疆出产的核桃个大皮薄、果仁饱满、品质上乘,以往都是运到浙江加工,成本很高。而这家企业的投产,使得喀群乡拥有了核桃深加工能力,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这家工厂还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工厂里,刚刚收来的核桃铺满了整个院子,工人们忙碌地翻晒、装袋、送入加工车间,一位维吾尔族小伙子主动和记者打招呼,他叫艾孜买提,今年23岁,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工厂担任主管,平时主要负责沟通翻译等管理工作。
艾孜买提说,他家里世代务农,是父母省吃俭用辛苦劳作把他和弟弟培养成了大学生,才让他找到了这份工作。务农最大难处就是看天吃饭,全家一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遇到歉收就会受到影响。但他来到这家企业上班后,一个月收入4000元,一个人的收入就超过了整个家庭的务农收入,家里的经济情况一下子好转起来。艾孜买提说,在这里上班赚钱还不是第一位的,最主要的是学技术,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也能开一家加工农产品的工厂,带动乡亲们致富,把家乡的特产卖到全国各地。
帮就业
上海企业当地设厂解决就业
在莎车县城,坐落着一家上海企业开设的微型工厂,将当地优质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更是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你在上海超市可以买到我们生产的花茶、简餐能量棒、巴旦木油等等产品,都是用莎车的农产品加工的。”这家工厂的负责人、上海闽龙实业公司的董事长郑金龙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上海浦东企业,已经在新疆扎根10年了,创立了新疆小蜂农业品牌。这家工厂是小蜂农业在新疆的第三家工厂,从筹建到竣工,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其间,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指挥长陈剑四处奔走,工厂的建设还获得了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如今工厂已经正式投产,可以生产坚果炒货、坚果油、营养简餐、花茶等产品。“农民种植的农产品能够卖出去,第二年他们才有积极性继续种植。”目前,这家工厂预计可以提供500个就业岗位,来这里工作的,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同胞,以女性居多,她们在进入工厂前很多都没有工作,或者帮忙务农,收入非常有限,但进入工厂上班后,不仅收入提高了,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女工再努热姆·巴热提身穿红色的制服,说明她是这家工厂的主管,负责操作玫瑰花茶流水线,并对其他一线工人进行辅导。在进入这家工厂前,她在家里带孩子,老公开出租车,家庭收入很有限。因为普通话说得不错,也想缓解一点家庭负担,巴热提进入了这家工厂,并很快适应了这个岗位。领导发现,这位曾经的“家庭妇女”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不仅自己的技术飞快提升,还能带动其他工人一起进步,而她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钻研精神,下班后还在车间里研究生产线如何运转,想办法提升工作效率。“在我们工厂,像她这样的工人很多,以前是没有机会,但一旦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很快就发光发热。”郑金龙告诉记者,工人们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收入的提升,更是找到了“更好的自己”,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这将使他们的人生收益颇丰。
当主播
“莎车李佳琦”为家乡直播带货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麦麦提,今天邀请了一位远方来客一起直播,来自上海的援疆干部,帅哥王涛。”在莎车县电子商务旅游展厅,长相帅气的展厅负责人麦麦提·图尔荪对着镜头来了一长串开场白。而援疆干部王涛,则是一脸紧张,说话也不如平时利索,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直播带货。
直播所在地莎车县电子商务旅游展厅,是在上海浦东援疆资金帮助下修建的,以展示、销售当地特产为功能的综合旅游集散中心。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带货直播,是当下最流行的网络销售方式,而麦麦提·图尔荪则是本地培养起来的第一代“直播网红”。
今年27岁的麦麦提·图尔荪是莎车本地人,曾经在外地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各种网络平台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比较出众,加上形象帅气,来到电子商务展厅担任负责人一职,平时负责线下讲解和销售,以及线上的直播带货和主播团队的打造。目前,他所在的主播团队,可以说是莎车“最养眼”的组合,帅哥美女云集,已经孵化了本地网红16名,其中12名返乡大学生,其实包括6位贫困户,实现平均月销售额24.7万元,不仅解决了就业,也推动了莎车县电商高速发展。2020年上半年,莎车县电商零售额达5197万元,229个乡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网络零售额达254万元,带动了4800户贫困户实现月增收380元。
在麦麦提·图尔荪和另一位主播的带动下,王涛的“直播首秀”渐入佳境,这位年轻的副镇长虽然援疆时间不长,但对业务已经非常熟悉,对分管辖区的特产如数家珍,很快就和网友们聊得火热,把直播间的气氛推向高潮。麦麦提·图尔荪告诉记者,不久前,莎车分指指挥长陈剑也来直播间,向浦东的父老乡亲们介绍莎车的优质产品,两个小时就实现带货销售额600万元。“我的偶像就是李佳琦,他的成功就是一个励志故事,让我们有信心在电商主播的路上继续走下去。”麦麦提·图尔荪说,因为有家乡丰富优质的特产,还有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帮助支持,他笑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为“莎车李佳琦”,在推荐特产的同时,与大家一同分享生活蒸蒸日上的喜悦。
强支撑
“上海大棚”人人皆知
在莎车县街头,如果问路人莎车县扶贫产业园在哪里,对方多半会纳闷地想半天,但如果问“上海大棚”怎么走,基本会立即得到明确的答案。在莎车老百姓心目中,“上海大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种植着许多优质瓜果蔬菜,还可以免费领取种苗,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农民提供各种支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沿着莎车县主干道行驶十多分钟,就能见到“上海大棚”的所在地。大棚一半是土坯一半是塑料薄膜,据说是因为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抵抗住戈壁滩上刮来的风沙。曾经,因为技术、种苗等多方面原因,当地农民的收成并不理想,销路也成问题。为了帮助当地农业发展,上海援疆在莎车建设了占地面积1500亩,集种苗培育、技术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扶贫产业园,并成功创建成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
扶贫产业园市场部负责人张月娟在上海工作多年,现在已经在莎车定居。她告诉记者,园区有员工350人,其中贫困户245人。所属的育苗中心今年承担着2.5亿株苗木培育的任务,包含蔬菜苗、水果苗和万寿菊苗等。走进产业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壮观的葡萄长廊,在望不到尽头的葡萄藤上挂满了成熟饱满的葡萄,工人们在葡萄架下午休聊天,而他们身后则是成片的蔬果大棚,里面种植着羊角蜜、西梅、无花果等时鲜果蔬,在温室暖棚内,还有火龙果、芭蕉等在新疆难得一见的植物。由于采取了现代生态的种植模式,这里所有的果蔬采摘后只要用水冲去灰尘就能直接入口,新疆充分的日照让这些果蔬品质超凡,特别是已经成熟的水果,一口咬下顿时甘甜四溢。
今年新疆遭遇第二波疫情,正好是当地西梅丰收的季节。农户们西梅卖不出去,心急如焚,眼看就要烂在地里,这就意味着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于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联系“上海大棚”求助。张月娟急忙来到村里收西梅,却被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难住了,疫情期间装西梅的筐子怎么也买不到,无奈之下她只能一家家打电话求助,结果了解到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正好有2000个筐子,解了燃眉之急。
在拿到筐子的当晚,张月娟就赶到村里收西梅,村里老老少少看到她带着筐子及时赶来,顿时欢腾雀跃。那晚,全村打着手电连夜装筐打包,终于抢收成功,所有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上海大棚’在莎车老百姓的心里,已经不是一个地名,更多的是信赖与期待。”张月娟说。
支援大事记
2010年6月,浦东新区正式启动援疆(莎车县)工作。2010年8月1日开始实质性推进。
开展项目
2014年,开展30个援疆项目,涉及富民安居工程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产业发展项目9个,社会事业项目14个,基层阵地建设项目1个,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个。
两地培训
2016年度,浦东新区全年承接50名莎车县社区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50名宣传业务培训班、50名党建业务培训班、150名村支部书记能力提升班、50名行业协会培训班、100名社会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50名群团组织培训班、15名医疗卫生技术进修培训班,并组织40名教师挂职锻炼。
结出硕果
2020年,第十批上海援疆莎车分指助力莎车脱贫攻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
记者手记
南疆的老一辈农民,勤劳质朴,一瓶水一个馕过一天,就是很多人世世代代的生活状态。
但南疆的农村家庭非常重视教育。家里再困难,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们去上学。他们的后代令人眼前一亮。不论是返乡大学生,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都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新技术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远非他们的父辈可以比肩。
更重要的是,在谈到未来的生活,年轻人们眼中都亮着光,他们见过世面,掌握技能,知道家乡现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才能迎头赶上时代的步伐。看着他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样子,我坚信这片美丽的土地,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