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广南  “既广又难”已成往事
第26/27版:上海支援滇新七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2020-10-16
阳光高地广种蔬菜 家门口上班安居乐业

广南 “既广又难”已成往事

在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农民展示刚刚采摘的鲜嫩辣椒

那洒镇龙汪洞村岔道口多,但去每户村民家的路线援滇干部都熟记于心

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人忙碌着

◆张海翔(上图右)、王亮(左图右)奋战在“攻坚战”的主战场,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协作项目

特派记者 杨欢/文 张剑/摄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地域面积7810平方公里,总人口85.31万人。集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于一体的广南县,是文山州目前唯一的未摘帽县,脱贫任务在云南省9个未摘帽贫困县中排第3位。这里地处石漠化地区,全县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4.7%。山高坡陡,地薄人穷,“广南既广又难”的戏称不胫而走。

当地干部曾多次感慨道,“广南是文山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硬仗中的硬仗,全州能否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难点、重点都在广南。”对于这一点,上海静安区第11批援滇干部张海翔、王亮深有体会。去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张海翔、王亮来到了静安区对口帮扶地区——广南县。他们奋战在“攻坚战”的主战场,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区功能提升等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协作项目。

补短板、拓岗位、促增收……援滇干部带来了“上海经验”,广南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10月9日,经文山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20年第四次会议审核,广南县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均达到贫困县脱贫退出标准。拟向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请对广南县进行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

脱贫者说——

养“雪花牛”收入翻番

张国华 广南县 珠琳镇养殖基地技术员

我叫张国华,是云南牛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广南县珠琳镇养殖基地的技术员。每天上午,我都会检查高峰牛的身体情况,并配合其他工作人员完成牛群每日的放养食草工作。

我们基地养的牛叫高峰牛,全是生态养殖。牛背上凸起的部分就是高峰牛的肩峰,像骆驼一样,它里面也有大量脂肪。肩峰肉的“雪花”非常好,现在都能卖到上海去了!

我从小就是放牛娃,是珠琳镇阿卡黑村的建档立卡户,之前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家里只有一间土房、几亩薄田,穷得很。为了多赚点钱,我也想过做点小生意,虽然赚得比务农稍多一些,但是照顾老人和孩子又成了头疼的事,忙活一年下来,全家六口的收入也只有两万多。

为了解决县里农户尤其是建档立卡户在脱贫摘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来自静安的援滇干部们深入走访、考察、调研,2016年建成并启用了广南高峰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并于2018年、2020年,在珠琳镇先后投入沪滇扶贫协作计划内财政资金开展项目二期、三期建设,新建标准化牛舍、青贮池、干草棚、饲料加工车间、辅助生产区及配套建设水电路、污水处理、围墙等设施。

我想多学点技术,把牛养得又肥又壮,赚钱过好日子。所以就来到养殖基地打工,干的还是“老本行”,收入却翻了几番,家里还盖起四层楼的大房子。现在不少像我一样的农户来到基地务工,大家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促增收

“菜篮子”变成致富“钱袋子”

从广南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和乡间小道,驾驶一个多钟头,终于抵达位于大山深处的阿卡黑蔬菜种植基地。金秋时节,一群农户正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鲜嫩的蔬菜。她们都是周边村寨的村民,来到基地打工后,“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我们是计件算收入的,一天割30多筐蔬菜,得100多元钱。”熊文艳是珠琳镇木楂克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家已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现在,熊文艳每天都按时到蔬菜基地务工,一个月能挣到3000元,日子越过越好。

广南县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蔬菜种植亩产高、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但多数蔬菜合作社规模小,产量不高,以就近销售为主。为此,援派干部与农科局帮助引进了蔬菜种植龙头企业。通过沪滇扶贫协作机制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帮助企业扩大种植规模,提升产品品质,不断做大做强广南绿色生态蔬菜产业;另一方面,沪滇扶贫协作资金形成的资产产权归属阿卡黑村集体,由村集体与企业签订租赁协议,租赁给龙头企业使用,带动村小组及档卡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提供农家肥等途径获益,通过获取租金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介绍,珠琳镇蔬菜产业扶贫项目采取“联合总社+公司+村集体+基地+档卡户”的发展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生产等参与产业发展。2019年,该项目带动村集体资产收益50.72万元,群众增收696万元。2020年,依托沪滇扶贫产业协作资金建设,阿卡黑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并投用2200立方米的冷库库房及一套蔬菜预冷真空包装设备,惠及当地村民1096户5384人。

静安区援滇干部,广南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海翔表示,建冷库是为这里蔬菜产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没有冷库,蔬菜卖不远,只能本地销售,产值低。有了冷库,各类蔬菜后续产业都发展起来。“我们针对广南县历史欠账大、缺口资金大,创新‘产业+就业’脱贫路径,探索形成独具实践特色的‘增收提质’扶贫模式,不断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目前,广南县种植蔬菜约2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5万亩、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1万亩。全县重点打造10个生态蔬菜种植园,实现商品蔬菜年产量4000万公斤以上,农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实现蔬菜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2个以上,蔬菜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菜篮子”变成了广南人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拓岗位

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广南县圆梦社区是文山州最大的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中,广南县把县城最好的地段让出来,规划600亩土地建设集中安置点圆梦社区。但让老百姓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后续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我们的理念是人人有事做,个个有收入,家家能致富。”圆梦社区党委书记陆开志说。为此,广南县提出了“扶贫车间+自主创业”的就业扶贫新模式,有务工意向的务工,有创业意愿的创业,同时,把扶贫车间建在楼下,建在社区旁边,开创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业扶贫新局面。

陈文秀今年27岁,是圆梦社区一个扶贫车间的工人,负责加工用在家用电器上的电子磁环。“这样的磁环我每天能做400多个,一个挣一毛八,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钱。车间离家近,从家出发,步行只要十分钟就到上班的地方。”类似的扶贫车间在广南有很多。近年来,广南充分发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作用,创建“扶贫养殖车间”“扶贫加工车间”等,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让广大贫困户能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在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人正坐在机器前忙碌着,他们都是周边村寨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捧上“铁饭碗”,赚钱又顾家。公司老板陈天友是个“90后”小伙,十一年前,刚初中毕业的他就外出浙江闯荡,学制衣服。由于心灵手巧,不甘落后,很快陈天友就成了技术骨干,掌握了制作服装流程。开始自己接单做代加工厂,生意火爆。赚到钱后,陈天友一直牵挂着家人,得知广南县有服装市场,他便产生回家创业的想法。“我们也是学到了一定的技术,从设计到生产,自己有这个实力,我也有自己的一个团队。我们回来对市场做了调研,有市场前景,就想返乡创业。”

2018年,广南县丰尚服饰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以生产校服为主,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由于质量过硬,服务好,信誉高,很快就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公司发展至今,销售市场从最初文山州内,逐步扩展至省内外的其他地区。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陈天友发现,附近很多村寨的村民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小孩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于是便成立就业扶贫车间,让他们就近务工,解决工作挣钱和照顾家庭的矛盾。“下一步我们会努力向市场争取更多的资源,把规模扩大,能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

补短板

通路盖房圆村民“安居梦”

收入增多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在一天天变好。

广南县曙光乡牛泥塘村委会毛家寨村距村委会所在地13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4公里,地处曙光乡较为偏远的角落。全村共有苗族农户56户,农业人口3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110人,贫困发生率极高。过去村庄基础设施落后,进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泥泞破旧,牲畜、家禽管理混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成本高。如今,村民的居住环境极大改善。老奶奶坐在新建好的凉亭中聊天,孩子们在新建的活动室和广场嬉戏,宽敞的道路延伸开,沟渠里看不见垃圾和污水……“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苗寨里的村民们这样表达。

2019年,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大力帮扶下,曙光乡积极实施毛家寨功能提升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毛家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改扩建进村及村内薄弱路段,硬化面积6637平方米,道路挡墙建设850立方米;实现村内亮化,安装路灯30盏;新建活动室及活动广场,购置活动室配套设施;消除村内危房;配齐公共区域卫生设施如卫生公厕、垃圾焚烧池、垃圾桶等;改建村内供水管网,提升群众生活用水质量;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提升村内文化发展基础;充分利用村内拆旧废弃瓦片、酒瓶等废弃物件和石磨、石槽、蜂箱、蜂桶等生产资源,在突出苗家元素和苗家文化基础上,制作村内装饰,凸显村庄特色。此外,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成制度上墙,充分发挥村内干部、公益岗位作用,丰富村庄文化内涵,不断强化群众及村庄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我们的工作不仅着眼当下,还要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美丽乡村建设衔接,综合考虑当地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重在乡村的公共部位和基础部位上发力。通过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改造,调动居民的内生动力,再通过其他帮扶政策的叠加引导,让小资金产生大能量,使大家在小康路上行稳致远。”张海翔说。

支援大事记

1996年以来,静安区累计帮助支持广南实施项目240余个。今年以来,静安区域内26个企业、9个社会组织对口帮扶广南县25个挂牌督战贫困村脱贫工作。

人才支持

静安区向广南选派医疗、教育专业技术人才13人次,举办党政干部培训班5期,培训党政干部40人次;举办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班8期,培训人才391人次。

消费扶贫

疫情期间,静安区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对接,以消费扶贫方式,帮助销售广南特色产品,2020年销售价值达760余万元。

基本达标

2020年10月9日,广南县综合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均达贫困县脱贫退出标准。

记者手记

龙汪洞村距离县城的直线距离并不远,开车却要近两小时。下乡途中岔道口极多,司机开车却不需要导航。即便去扶贫车间、一户村民家,都能准确无误送达。跟着扶贫干部跑了太多次,路线早已熟记于心。刚来时,援滇干部王亮也闹出过笑话。他第一次下乡,穿了件白色短袖衫,陪专家爬山勘测。山上荒草丛生,他身上被划了好几道血印,崭新的衣服也被勾破了。这也是为何扶贫干部总穿着一身迷彩服。

援滇干部来到广南已有一年多,虽然当地条件艰苦,但他们觉得累而不苦。“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经过上上下下的努力,广南各项指标都已基本满足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县’这顶帽子就快摘掉啦!”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