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泸西  大山里有条“徐汇路”
第20/21版:上海支援滇新七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2020-10-16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携手奔向大市场

泸西 大山里有条“徐汇路”

泸西县“城子古村”景色美如画,在建筑发展史上有中国民居“活化石”之称

泸西县由上海徐汇区援建的徐汇路

◆贵客来也舍不得开灯的梁角芬如今用上了手机

◆上海援滇干部、泸西县副县长邵志宏考察高原梨生产基地

特派记者 吴健/文 张龙/摄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

2253公里,这是上海徐汇区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的空间距离。23年,这是两地结对帮扶至今的时间跨度。前者可算作常量,后者却是不断更新的变量,传递着这样的信念——“君在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沪滇无限情!”

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与云南开展对口帮扶,瞄准对口地区建档立卡,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中,徐汇区对口帮扶泸西县,尤其从2015年起,通过“资金扶、项目带、干部帮、消费促”,将对口扶贫协作进一步深化——用当地干部的话说:“上海同志扶真贫、真扶贫,以泸西县脱贫攻坚为己任!”

脱贫者说——

20亩灯盏花一年割了三茬

严谷友 泸西县白水片区 灯盏花种植示范基地

我叫严谷友,是县里扶贫的建档立卡户,现在在泸西县白水片区灯盏花种植示范基地工作。

多少年来,我家祖祖辈辈一直种玉米等作物,但每年6到9月都难逃冰雹灾害——“看见示范基地里那块铁招牌吗?坑坑洼洼的洞,都是雹子打的!这雹子打到玉米地里就更惨。”相比之下,低矮的灯盏花,存活率较高。但我们这些人起初都怕投入“打水漂”,看到党员带头改种我才下定决心。

“种灯盏花这玩意儿,一要注意浇灌,不能旱也不能涝;二要人勤快,因为限制农药,得人工锄草除虫,一指长的花虫都要一点点剥出来。”两年来,我深刻感受到产业扶贫政策带来的“命运转折”:“在包销合同带动下,我和同村的其他6户村民流转出358亩土地,形成灯盏花种植基地。光我的20亩土地,去年11月至今就割了三茬,卖了8吨多,每亩毛收入1万元,这可是我从前不敢想象的。”

盖新房

危棚简屋换成砖瓦房

海拔1500米的尖坡彝族村,位于泸西南郊。2015年4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来此走访贫困户,了解“整村推进、产业跟进”帮扶情况。

5年后,记者来到尖坡村,只见硬化路面由过去“屈指可数”变为“穿村到户”,危棚简屋换成砖瓦房,经济作物随时可见。上海投入资金300万元,结合本县整合部门资金、群众自筹及投入劳动力折资,促进全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村民彭发家的外观,乍看与5年前拍的老照片一样。但仔细观察,发现房屋支撑梁都加固过,遮风挡雨的砖墙取代了木墙,房顶也换成节能的树脂瓦。彭发告诉记者:“按政策,我家属于C级危房,由政府出资修缮。我爱住老房子,改造后有电、有气、有手机信号,老两口住得很舒心。”村干部还透露,彭发家种的油桃等作物增收显著,孩子都自立门户,盖起新房子。

杨树德家变化更大。采访当天,老杨带着山货进城赶集,只有妻子梁角芬接待。“那年韩书记进我家,屋里还养着一头牛,但我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只是有一点我很不好意思——贵客来,我只开了一小会灯。”这对特困户夫妇,当初住在条件最差的D级危房里,用着老电网,因电费高,“家里只敢装15瓦小灯,平时都舍不得开。”在沪滇协作下,杨家享受“6+6”政策,即政府补助6万元,外加6万元贴息贷款,另建新房,政府还花6000元盖了单独牛舍,实现人畜分居。“因为劳动力不够,我们流转四五亩土地给别人,每年有2500多元收入,自己养了三头牛,再种点高原梨、板栗,全年大概增收6000多元。”

梁角芬说:“感谢上海帮我们修路,老伴坐车去城里卖板栗,20分钟就进城了,而原来得走两个多小时。种的东西没法背下山,只能烂到地里。”说到这里,梁角芬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彝语:“上海搓,介个盏。”村干部向记者解释,意思是“上海好人”。

谋突破

挖掘灯盏花经济价值

泸西县已于去年整体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5.4%降至1.26%,“脱贫奔小康”已现曙光。但上海徐汇区“脱贫不脱钩”,继续加大投入,推动泸西县乡村振兴。

上海援滇干部、泸西县副县长邵志宏是军人出身,每每谈及脱贫,都有“子弹出膛”的力量感。第一次采访,记者发现邵副县长桌上摆着大部头《泸西县志》《泸西通史》,“地方志能帮我了解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来泸西头几个月,邵志宏一边跑基层,一边查资料,“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泸西的‘贫’,贫在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泸西的‘困’,困在产业散、小、弱。”

前几年,沪滇协作,重点是改善交通设施,让泸西农产品“走出去”。而当下,更需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拓宽销售渠道,让农户更好对接市场,实现脱贫稳得住,能致富。通过充分调研,沪滇干部把“突破口”选在灯盏花等优势农产品上。

灯盏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泸西长期仅以药材原料供应,加之民间“养花养草误农家”观念根深蒂固,让这朵鲜“花”自开自谢。近年来,泸西县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扶持泽生生物等龙头企业进行订单式种植,解除老百姓“卖不掉”的担忧;而且基层党员干部率先流转土地,示范种植。2019年至今,全县灯盏花种植面积从100-200亩扩展到3000多亩,光灯盏花素原料供应就占全国市场的70%,带动了200户约800人脱贫。

去年,上海科委组织专家来云南考察生物资源,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黄容琴对泸西灯盏花情有独钟。在泸西给党员干部上课时,黄容琴从科学角度把灯盏花功效原理介绍出来:“就那一句话——‘灯盏花是少有的能把活血带到脑部、突破脖颈的药用天然植物’,就让大家都明白了价值,更有信心去种植。”听过课的泸西县扶贫办副主任喻炫皓说,上海为泸西建立灯盏花专家研究室的项目已启动,将会让这个产业行稳致远。

讲故事

脱贫核心是通向现代化

在邵志宏眼里,从农民到农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核心问题仍是“现代化”。

“沪滇协作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高效运用政府力量,还积极动员了社会力量,创造了市场机制,让农村人口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最根本一条,就是让他们的劳动成果真正体现市场价值。”

“泸西低纬高原环境具有不可替代性,适合种植特色果蔬,若仅限本地销售只能‘价钱贱如泥’。村村通公路后,这些‘土特产’瓜果能直达上海等大城市,还能通过农家乐让城里人来旅游采摘,真正实现了市场价值。”邵志宏强调,要让劳动成果不被低估,就要融入大市场,“大市场能给出大价钱,扶贫协作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都强调‘造血’,目的都是通向更广阔的市场,或者说,通向现代化。”

如今,除了修路,泸西的干部正把更多精力放在“打造推广之路”上。泸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茜记得:2018年,经上海援滇干部牵线,泸西精品头一次集体进申城,“我们把能想到的家乡优质产品带去,可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大部分展品被下架了!”上海接待方表示,“泸西特色农产品按说能畅销,但它们既没包装,也没资质标示,无法进行销售。”“有位上海朋友跟我讲,你们那么好的玫瑰花,香气扑鼻,却只用牛皮纸包着,实在不合适。”

“让老百姓的心血卖得出去,一定要讲好泸西故事,树立文化形象。”邵志宏说,2018年,上海协助泸西建立红高原·泸西物媒物联中心,今年更建起泸西农特产品包装设计中心。“经过中心专业设计,还有我们和上海干部无数次‘头脑风暴’,决心把泸西特色农产品与当地美丽的彝族姑娘形象结合起来,树立起‘云灯公主’的形象,给土产品穿上华丽外衣,从而登堂入室走入全国大市场。”

改观念

“扶贫先扶志”至关重要

“你能带来多少资金,协调多少项目来泸西,这曾是我们观察上海援滇干部能力的标准。”县扶贫办副主任喻炫皓说:“但这些年我们态度变了。2015年以后,我们更强调‘扶贫协作’,上海干部和企业把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制度带到泸西,通过上海企业落地泸西,泸西产品登陆上海,让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联动起来,实现更具内生动力的‘造血式’扶贫。”

“要搞好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扶贫先扶志’至关重要。”邵志宏说,一些贫困群众“赚多少,花多少”,毫无储蓄和发展的观念。泸西扶贫干部燕荣为阿鲁哨村一个贫困户联系好高价收洋芋的饭店,只要他开三轮摩托车把东西拉过去就行。可他老婆一句“开出去翻了车怎么办”,就把事搅黄了。

“某种程度上,好些农村社会还是传统农耕状态,而国家治理却日益现代化。农民对生活的算计和国家的帮扶,很可能不在同一个语境。”邵志宏说,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移风易俗等等,都事关农民美好生活,但如何让农民接受又是一门学问。燕荣回忆,几年前,在雨撒村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户人家老两口就守着20来岁的女儿,“跟谁都不打招呼,只要有陌生人接近,就反锁家门,打电话一谈脱贫就挂断。我们费尽周折,才查到这家女儿曾去昆明打工,有个还算闺蜜的工友,通过她才把这户人家工作做通。”

重医教

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沪滇扶贫协作多种多样,医疗和教育扶贫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天,来自上海大华医院的陈辉医生忙着在泸西县人民医院看门诊。作为第三批援滇医生,她仔细观察沪滇医疗协作“长尾效应”。“泸西医院硬件水平显著提高,像邵副县长专门协调上海的基金会捐赠彩超仪,今年上半年就检查病人约600人次,解决90%要到外地检查的疑难问题”。同时,徐汇区首创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徐汇云医院”与泸西对接,为数千患者提供远程心电诊疗等服务。

陈辉更看重的是,吸收上海成功经验,泸西公共卫生系统正将防治关口前移,把慢性病防治工作推广到基层,“泸西农村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患者居多,很大一部分与思想认识有关,他们的饮食普遍高油高盐,又对健康知识存在误解,比如打胰岛素防治血糖,被理解成‘打针上瘾’,我们要让科学的声音入脑入心。”

记者在泸西采访的最后一站,是法衣小学。上海市民或许还记得,2012年“蓝天下的至爱”活动中,已故教师李清泉的家人遵其遗愿,捐房折成款项400万元,成立“李清泉教育基金”,援建泸西壮乡的法衣小学。

刚进校门,记者就听到悦耳的童声合唱——“清泉是个大花园,花儿朵朵一年年,清泉是张慈祥脸,一双眼睛有春天”。“这是我们的校歌《清泉》,每个师生都会唱,不只是纪念李清泉,更表达我们延续大爱的志向。”校教务处主任罗兆勇领着记者参观学校,诉说这里的“沪滇情缘”。在基金支持下,学校建起清泉教学楼,有了宽敞的用餐区和男女生宿舍。

“我们学校是全村最漂亮的地方。”罗兆勇说,“在上海帮扶下,小学教学水平大幅提高,像2016届小学毕业生(也就是率先住进上海援建宿舍的那批)里,今年有15个考取县重点泸西一中,这是破天荒的。”采访中,记者遇到上五年级的陶超越,他姐姐就是考取重点中学的15人之一。“村里人都知道法衣小学有‘上海恩人’,长辈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将来像恩人那样有本事,做好事。”

恰在此时,一年级老师杨金芬正用壮语教孩子,有个词叫“上海保舍雷”。这个意思也正是——“上海好人”!

支援大事记

自1997年对口帮扶泸西县以来,徐汇区累计投入2.0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98个。

双向挂职

2015年以来,徐汇区选派2名处级干部到泸西挂职,8名公务员、医生、教师到泸西指导服务。泸西县选派12名干部到徐汇区挂职,在上海组织180人5期培训班。

直播带货

依托徐汇区中国红高原物媒物联中心电商平台,副县长邵志宏带货直播5场,在线销售灯盏花、火腿等泸西特色农产品200余万元。

修路扶贫

据统计,徐汇区帮扶资金支持泸西建成村内道路300余公里。像当地午街铺镇有条徐汇路,2009年竣工,全长2500米,三个村寨260户受益。

旅游兴村

泸西风景独特,拥有中国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城子古村,还有大量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堪称旅游资源“富矿”。政府帮扶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旅游产业化。

记者手记

在泸西,碰见上海帮扶干部很难。一来人少,二来总往基层跑,尤其是深山里的脱贫“硬骨头”。可上海帮扶干部又“无处不在”,在泸西各地,总能听见人们诉说上海派来的都是“好人好马好刀枪”。

与记者呆得时间最长的一位当地干部说,上海同事“最担忧是自己在泸西呆的时间不足,做得不够,想得不光是帮扶资金投的够不够,而是跨越式发展够不够好。”记者更感觉,上海干部有股“帮到底”的劲,真把他乡当故乡。与援滇干部邵志宏简短相处的时间里,他的谈话很大篇幅是讲泸西特色鲜花:“几十万亩原生态鲜花是群众的心血,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为他们圆梦是一种神圣使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