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落叶如花 黄山连体松(中国画) 老爸住院了 诗词“登高” 说《酒诰》,道《酒训》 良铸良镛兄弟情
第19版:夜光杯 2020-10-22

说《酒诰》,道《酒训》

洪 水

喝酒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亲人相聚,好友相邀,坐到桌上,自然要喝几杯,举杯推盏,自然就生出好多故事来,有佳话,有狠话;有欢颜,有怒容;有深情拥抱,有拳脚相加。更有甚者,因酒耽政损身毁家。因此,说起喝酒,各种观点都有,可谓天上地下,百家百论。

最近读史,发现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在喝酒方面早就有宏论,而且细细读读,慢慢品品,觉得古人的话非常在理,应该尊先贤之言,理性对待喝酒问题。

最早谈论饮酒的是周公旦。《尚书·周书》中说,周公旦辅助成王,他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颁布了一篇著名的带有政令性质的文献《酒诰》。诰文中说,“无彝酒”,告诫人们平时要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对于聚众饮酒的人,抓住后要处刑;“戒湎酒”,要求人们尤其是统治者,不要沉湎于饮酒作乐,认为酒是大乱丧德和亡国的根源。很明显,周公旦把饮酒问题放到了政治的角度,认为饮酒行为事关国家政治,事关政权安危。真是没想到,那个时代周公旦就能这样认识喝酒问题。

无独有偶,北魏王朝的元老、经历五帝、任北魏政权要职达五十余年的高允,写过一篇十分重要的奏章《酒训》,献给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孝文帝非常喜欢这篇《酒训》,一直放在身边,以诫自己,常告诸臣。高允在《酒训》中说,远古的圣王和乡民共同聚会饮宴时,只用水来代替酒祭祀祖先,用浊酒与乡民共饮表达不忘祖先看重百姓的情意。饮酒彰扬人们相敬的礼节,在礼仪上互不亏欠。饮酒如果不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情意,就违背了饮酒的宗旨。他在文中举了纣王耽酒而亡国,周公发布《酒诰》而国昌的事例,说前者“长世而为戒”,后者“百代而流芳”,朝廷上下当以借鉴。高允在文中说,“酒之为状,变惑性情,虽曰哲人,孰能自竞。”过度饮酒,可以使人性情畸变迷乱,即使很聪明的人,谁能因醉酒而不失态呢?结果会使“在官者殆于政也,为下者慢于令也,聪达之士荒于听也,柔顺之伦兴于诤也,久而不悛,致于病也。岂止于病,乃损其命。”所以要“无以酒荒而陷其身,无以酒狂而丧其伦”。高允从当时的北魏王朝江山社稷大局出发,以西晋饮酒废政、害政、乱政为鉴,要朝野人士“悟昏饮之美疾”,应“节酒以为度”。

从《酒诰》到《酒训》,我觉得令人最要好好品悟的有三条:其一,为政者千万不能因酒乱政、耽政。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借酒施政;东晋新亭会名相王导借酒厉吼:“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止作楚囚相对泣!”让众士立即振作,是借酒励志;乾隆千叟宴,宴请全国三千名老人,是借酒图治,“恩隆礼洽”。千万不能像商纣王酒池肉林,朝息人亡。建安二十二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在樊城,十万火急,曹操急令曹植率军救援,可那天夜里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你说这误不误大事。其二,牢牢把握饮酒表达和增进情意的初衷。为情而饮,饮到情深意切止,切不可“贵妃醉酒”(梅兰芳先生改编前的),求欢乱情;切不可“刘伶醉酒”,任性妄情。其三,切不可饮酒伤身。小酌以怡情,斗酒必伤身。刘伶一醉睡三年,肯定是戏言;阮籍酣醉六十天,也是史家的夸词,但可以肯定的是,醉酒伤身,人的胃不是不锈钢做的,酒精是要靠肝脏分解的。贪杯而身亡,我们可不是闻、见一两个。东晋著名哲学家、医药学家葛洪写过一篇《抱朴子·酒戒》,说“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从医药学家的角度,他将酒视为“毒物”。我倒是觉得饮酒本身没有巨害,不对的,出乱子的,伤身的,往往是过度饮酒。劝喝酒同胞,多读读细品品《酒诰》《酒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