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这支上海团队“白手起家”奋战十年 回家!嫦娥五号带着“土”特产启程
第4版:要闻 2020-12-04
为了即将到来的无人交会对接

这支上海团队“白手起家”奋战十年

自2011年轨道器立项起,来自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探月工程团队“白手起家”,展开了攻坚研制之旅。七年研制、三年贮存,嫦娥五号轨道器是团队探月之路上经历时间最长、研制最为艰苦的一个航天器。

探月工程负责人张玉花,小名“秋月”,仿佛注定与月亮有缘。张玉花在载人航天干了18年,一纸调令来到探月,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再到嫦娥五号,一步一个脚印。探月工程三期任务最引人瞩目的当属首次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将装有月壤的样品容器从上升器转移至返回器中。2011年,对接机构与样品转移分系统的研制拉开帷幕,团队成立之初只有8个人,号称“八大金刚”。在方案确定之前团队非常纠结,探月项目状态复杂、继承性较弱,可参考的东西可以说只有“一页纸”。为了完成技术攻关,带头人胡震宇和郑云青带领年轻的团队成员广泛调研国内外对接机构设计,开展了4种对接方案设计和9种转移方案设计,上升器“推”、轨道器“移”、返回器“拉”各3种。胡震宇介绍,通过多轮方案比较及关键技术攻关,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抱爪式对接方案和连杆棘爪转移方案。为验证方案样机的功能,团队提出了吊挂式对接试验方案。初样研制两年半,迭代设计3连套图纸,研制了电性件、电测件、鉴定件等6大件。2017年,团队意外等来贮存的消息——由于发射计划调整,轨道器随探测器总体转入贮存。2019年,又迎来第二次贮存的消息。3年贮存期间,嫦娥五号经历5次加电自检,用沉甸甸的数据证明轨道器功能性能没有下降;经历多次发射窗口的变更与飞行程序的更改,团队成员对于每一个可能的发射窗口进行设计复核,制定详细方案,确保随时执行任务。

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期待嫦娥回家,是团队共同的心愿。

本报记者 叶薇 通讯员 王玓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