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山乡的农村易腐生活垃圾阳光堆肥自动化处理中心 黄佳琪 摄
带有智能化芯片的垃圾桶;可以称重、拍照、评分的智慧垃圾收运车;接地气的单体式阳光堆肥房……昨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暨运行管理现场会在金华市婺城区举行。记者先后来到白龙桥镇、竹马乡下张家村、长山乡等地近距离感受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新成效。
有机资源循环用
走进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最先看到的便是一个大大的落地式车载集料池。三名工作人员正用铲子加快集料池内垃圾的处理速度,并将一些不易腐烂的“漏网之鱼”一一挑出。
这些垃圾将通过车载式上料预处理系统进行受料和厨余垃圾的二次分拣、破碎和脱水处理,预处理后的厨余垃圾被输送进入微生物发酵主机中,进行24小时生物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发酵后,这些厨余垃圾就“变身”成为高营养成分的有机肥原料。在二次熟化堆肥间内再进行7-10天的陈化处理,就可达到有机肥料标准。“现在每天差不多能产出6到7吨有机肥料,我们周边的花卉苗木种植农户都可以免费领取和使用。从这一年多的种植来看,相对于农户以前的传统种植,我们这个肥料的肥效还是比较好的。”浙江浦江加百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工何厚龙介绍,处理中心建成于2019年10月,主要服务金华市婺城区的10个乡镇(街道),每天有约20吨的居民生活厨余垃圾被运送到此处。
截至目前,这个中心已处理近10000吨厨余垃圾,产出肥料约3000吨。产出的有机肥料用于周边花卉苗木种植,实现了有机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土壤改良和当地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也希望通过后端激励前端,在后端让大家看到厨余垃圾确实可以通过技术变成有机肥料,以此激励大家在前端主动垃圾分类。”
垃圾桶上装芯片
“滴。”竹马乡下张家村保洁人员拿起村民家门口的分类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将桶上的芯片卡对准刷卡区一扫,信息便读取成功。之后,保洁人员通过肉眼分辨桶内垃圾分类情况,并使用摄像头拍照存档。垃圾分类正确,就按下屏幕旁的合格按钮,随后将垃圾统一收入垃圾车桶内;分类不正确,保洁人员会用钳子将不符合要求的垃圾夹出,并按下不合格按钮,“证据”将直接传送至大数据中心,专管员会打电话指导该户村民正确分类。
上周,这辆集称重、拍照留档、评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垃圾收运车开进了下张家村,每天一次收集村民垃圾。它能够生成垃圾重量、分类情况照片、分类评价三个数据,并无线传输到金华市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数据监管中心,根据各分类处理区域实际运行情况,定期生成周反馈、月总结、年报告。下张家村深处,藏着一座11月刚完成示范性工艺改造的单体式阳光堆肥房。作为一个可控、动态、完整的系统,堆肥仓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均接入后台监管系统。
堆肥臭气自动控
在距离下张家村车程约30分钟的长山乡,则采用了一种更高效、快速的处理技术。乡里坐落着浙江省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自动化快速好氧堆肥处理中心。据长山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站技改项目负责人王一达介绍,与传统阳光堆肥房不同的是,这里采用了自动化预处理、自动化多点位下料进仓、自动化温湿度探测显示、自动化废气收集处理等工艺技术。经过技改后,不仅对范围内臭气、渗滤液等二次污染进行全域控制,还大大加快了成肥速度,发酵周期由原来的180天左右缩短到20天左右,堆肥房日处理能力提高到每天3吨。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民生质量和乡风文明。据了解,浙江把农村垃圾整治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五大项目,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至2020年底,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将基本实现“零增长”,生活垃圾“零填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85%以上。本报记者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