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大人孩子一起为她写诗 文化的回响 一抹故宫朱红  带来新年暖意
第12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0-12-31

文化的回响

□孙佳音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年,对于故宫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昨晚,上海民族乐团的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全球首演,上汽之夜·《紫禁城》开启了上海大剧院2021新年音乐会的序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今晚起播出。

这两部作品,作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收官活动,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

在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中,民族管弦乐、古老编钟、弹拨乐与合唱……主创人员用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语汇,合奏出一曲盛大的交响,讲述故宫的博大、文化的深厚,以及它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如何从帝王之城到人民的紫禁城,再到全人类的紫禁城。

明中都皇城在规模初具时,为何突然被朱元璋喊停,成了他未完成的理想之城?皇帝的卧室后殿,为何也有偷工减料的现象?近200年前的清朝宫廷春晚节目单上留下了怎样的文艺华彩?一块毫不起眼的蓝色瓷砖为何承担着“丹宸永固”大展的特殊使命?种种疑问,都可以在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中找到答案。

故宫600年,是巍巍矗立的宏伟建筑群,是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是代代相传的设计者与匠人,人能弘道,文以人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时间与责任,才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留下了可以永远诉说的紫禁城故事。我们看不到时间,却能看到时间的痕迹,听见文化的回响。

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岁月如何变迁,镜头和音乐努力捕捉并呈现的,是在文化遗产面前,人们所展现出的坚定和坚守。这是故宫之所以能够历经600年,并能继续讲述精彩故事的底气和力量。这是我们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自信。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