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广告 外卖员与钢琴 中国专业营养师不足万人 社区儿科诊疗服务125-157家 崇明区科技馆临展  探访大自然的奥秘 科研“冷板凳”能装上“暖靠背”
第8版:上海新闻 2021-01-15
申城青年科学家分享在沪奋斗历程,希望——

科研“冷板凳”能装上“暖靠背”

与国际一流科学中心、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进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上海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影响力的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沪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近日科学会堂生物质能厅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吐槽大会”,在市人才办主办的“培育新力量、造就新引擎”上海市优秀青年科学家新年茶话会上,1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申城青年科学家分享在上海奋斗的心路历程,也说出内心困惑。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伟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他认为,启明星计划不仅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大家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不同行业领域人才汇聚到一起,交流思想,在科学上突破,交叉合作等。“通过这种交流可以让我们自己的知识上得了书架,上得了货架。”李伟说。他也坦言,除了搭建平台,还需要为青年人才定制跟踪机制和评价机制,既要鼓励青年科技人坐“冷板凳”,也要为这“冷板凳”加上“靠背”和“温暖的垫子”。

“上海最近推出超级博士后计划,这对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是利好。”这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许代超的建议。许代超说,国外高校基础科研力量主要是博士后,他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实验室十几个人,只有一个学生,其他全部是博士后。中国科研主力是研究生,一个实验室多年来只能培养个别优秀博士生,这些博士生通常会选择出国做博士后。上海应该思索,如何留住本地或者本国博士生读博士后,甚至吸引外籍博士后,比如可以增加博士后支持力度和规模。对此,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李浩源深有同感。“希望上海能够在政策上进一步支持博士后,提高超级博士后的资助比例,并适当采取明确认定标准快速认定的方式,使得优秀申请者尽快预测并得知结果,从而选择来沪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李浩源说。

“企业人才的特点,没有很多头衔高帽,但是往往对这个企业某个技术创新业绩利润增长带来巨大的作用,这类人才引进往往很困难。”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研发总监袁本银是座谈会上唯一来自企业的代表。他所在的华测导航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北斗企业,但是,令企业尴尬的是,企业需要的很多人才来自大地测量专业,而该专业不在上海市人才引进目录里,无法享受上海市各种人才政策,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都存在现实困难。他希望“知道人才在哪儿,但就是留不下来”的窘境能够得到改变。

市科技工作党委副书记陈龙表示,将继续在市人才办的领导下,在团市委等各部门支持下,为青年人排忧解难,一如既往支持青年人潜心钻研、施展才华,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世界科技强国奉献青春力量。

首席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