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梓华
这两天,面对中小学教育的种种顽疾,教育部“问诊”很忙。
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管!智能手机影响教育教学秩序?管!教育部昨天公布了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再度引起热议——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这“五件小事”,教育部表示,要统统管起来。
“望”见病症,固然是好事,但是“切”准要害,通畅气血,却远非易事。比如,传说中的“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愿景美好,但引来家长群“炸裂”。有人推敲字眼,“作业不出校门”,那晚点放学可好?小学乃打基础重要阶段,每晚回家没有适度的操练和反复,“神兽”如何“驯化”?有人深谙门道——作业不“超纲”和“不越界”究竟该如何判断,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高明的老师早就用高阶思维在熟悉的知识点中埋好“坑”,知识点还是那个知识点,题却早已不是那个题。作业的问题需要管,但如果只是用耗费时间或其他一些量化指标来管,恐怕效果不明显,评价和选拔方式,才是穴位所在。
又比如手机管理,“要把学校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片静土,还学校安静的读书氛围”。在上海,其实这并非新鲜话题了,教室外建立“养机场”的学校有不少。带手机上学,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也就是方便放学和父母报个平安,回家路上听听歌刷刷屏,放松放松。行政命令能将手机隔离在课堂之外,但放学后呢?谁来监管,谁来把控?这恰恰是没有换个角度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愿意将青春大段大段奉献给网络世界?作为成年人,你是否看到了他们的忙碌和压力,你是否发现,在一张被学业和补习塞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中,碎片化的时间和碎片化的思维模式,和网络的特质是多么般配……但他们年纪尚小,饶有兴致地看天看地的时候,被推着拉着坐进了补习教室。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你却责怪他们“你怎么没有兴趣爱好”“只会玩手机,不会去干点别的吗”,是否应该反思——究竟为何他们疏远了真实的世界,只能在网络的穹顶之下,感知虚妄的快乐?
笔者前一阵腰疼发作,碰不得动不得推拿不得,唯有向针灸求助。一直对于小银针颇有畏惧,病急投医,方识神效。只是不解,为何明明腰痛,掌心、腿侧、脚面多处都得扎针。一阵电流在体内流过,医生缓缓道来。腰间的苦痛,恰恰仰仗于手掌某个穴位产生“神秘力量”;五脏六腑的不适,“解决方案”可能就在足下。经络遍布全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扎再多的针,可能也成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