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钟馗嫁妹 接春天回家 回望与前行,感恩和祈愿 暖年 有些事,不可思议 藏地之美,慷慨不自秘
第19版:夜光杯 2021-02-10

有些事,不可思议

丁旭光

和孙琴安老师的交往,已有几十年。从二十多年前为我中短篇小说集《墨绿旗袍》写序,到评论我的长篇小说《褐色木门》,以及为我将面世的长篇小说《梦榕窗棂》写序,有请这样一位师长为书斋“谷隐轩”行墨,非常合意。

取墨宝那天,却是孙老师请我们喝茶,还听他趣说王维李白孟浩然。

孙老师言语暂停时,有人问起“谷隐轩”的由来。1971年,18岁的我被分配到一家工厂。春运期间,铁路局人手不够,我们厂被摊派人员一名。这样,担任仓库管理员、厂部团支部书记的我,在春运的三个月期间,成为上海昆明一次往返四天三夜的79、80次列车的春运列车员。列车员的工作室虽然很小,但并不影响看书。那天,我正翻看《新印谱》,感觉有一人影堵在门前。

“真用功!”一男子笑吟吟地说了一句上海话。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又问了一句:“叶隐谷知道吗?”中年男子在昆明工作,是篆刻家叶隐谷的儿子。

回到上海后,我便去拜访了叶隐谷先生。再后来,我荣幸地成为叶先生的学生。虽然师出有名,然从叶先生经年,终因缺乏定力和天资,还是与印学有缘无分。但叶先生的大名却成为书斋“谷隐轩”的源头。

结婚时,妻带来一套三缺一的《源氏物语》。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的版本,半新不旧,有沧桑意味;封面很有历史感:一本是天蓝色,一本是枣红色。缺少的那一本,是什么颜色呢?于是,就坐在那里想象。

双休日,去文庙书市闲逛,几年下来,还是没找到《源氏物语》的缺本。

1994年,长春出版社准备出版我的长篇小说《寒江独钓》,编辑张樱建议我修改再增加万字,并安排我住长春的金穗宾馆。稿成,定出书细事:首印6000本希望我包销1000本。

我当时供职于某行业周报,1000本应该不是问题,但是感觉不爽。当我取出身份证准备退房走人时,张樱瞄了一眼茶几上的身份证,惊呼:“这么巧!”

原来,我和张樱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人。没想到撞上奇事,1000本书,我当然包销了。

书成,拿了20本到自忠路一过街楼下的书摊四六分成请摊主代销。一周后,去书摊问讯。摊主说已卖完,他看着我不结账:“手头紧张,以书抵书行吗?”说着,拿了一套《李敖千秋评论》;又随手一扬:“这一本,一起给你。”

取过书来一看,差点晕倒:那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浅绿色的《源氏物语》上册,封面设计正如我三缺一的藏书。

这几年,为象棋泰斗胡荣华老师记录整理资料,为佐证胡师所述细节、拾遗补缺,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市。

某周日,去了由文庙移至城隍庙的旧书市。那天,书市里人影寂寥,仅有一摊位存20来本与象棋有关的史料和杂志。挑了几本准备走人,一旁一位年龄相仿者发声:“你买这杂志要看什么?”闲谈下来,知对方是棋谱藏家。因在书展上买过我书,他也认出了我。认识后第3天,我迫不及待地登门拜访。聊天后知道,棋谱藏家当年竟然在79、80次列车的邮政车上工作。临行前,他顺南窗一指:“张伟频家就在对面,她父母还住在这。”张伟频,胡荣华象棋学校老师,国家象棋大师,我前两天从上海棋院要来她的微信,昨天刚到学校去采访了她。

穿越棋谱藏家的南窗,往事中这几件有点不可思议的事就一一而来。

我想,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缘分这玩意,有机遇,有概率,有偶然,也有必然,但其中的奥妙,实在是说不清道不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