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撑 湖丝栈前的遐思 “小精灵”误入 老了之后 那只温暖的手 鸡蛋往事
第19版:夜光杯 2021-03-09

湖丝栈前的遐思

陈泽锋

清晨,漫步在苏州河畔万航渡路。行至1384弄口,看到一栋青砖红瓦的老厂房,门前清晰地书写着“湖丝栈”三个大字。“莫非这里就是母亲当年做童工的地方?”带着疑问向当地的“老土地”打听,果不其然,这就是老湖丝栈。我又上网搜查资料,这家“湖丝栈”原为蚕茧加工场及堆栈,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丝茧来自浙江湖州而得名。栈场大铁门面向苏州河,两根混凝土门柱至今仍清晰可见。当年河边有两个码头,用以装卸茧料和出厂茧丝成品。厂房设于栈场西北角,分拣、剥、抄、拉、纺五个车间。上世纪20年代相当兴旺,有机器538台,工人1200多人。它生产的“厂囡牌”茧丝,远销欧洲各地。

母亲生前目不识丁,当然不知道这些历史渊源。她只是告诉我们,7岁那年就死了母亲,跟着她老爸背井离乡来上海。大哥、二哥和大姐已在上海落了脚。但是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不可能在家里吃闲饭,更不要奢想上学读书了。好在她大姐就在曹家渡梵皇渡路这家湖丝栈打工。经过大姐向工头反复求情,刚满8岁的母亲就进入湖丝栈当起了童工。从此,终日水汽蒸腾、噪声震耳、闷热难耐的车间里,多了一个瘦弱的身影。做什么工作呢?打盆子。

何谓打盆子?就是将蚕茧放入滚烫的开水中,用手将丝抽出来。童工们一双又白又嫩的小手天天就在热水里抽丝,手上都被烫满了泡。在热水沸腾的雾气中,母亲过早地饱尝人生的苦难。

母亲生前回忆往事说,在当童工的日子里,每天一早天蒙蒙亮就被大姐拖起来。那时的家住在苏州河的北面,湖丝栈在河的南岸,附近没有桥,全靠一条摆渡船接送。起来晚了,延误过摆渡的时间,上班就会迟到。迟了到就要挨“拿摩温”的痛打,关饷时要扣发钞票。为此,姐妹俩每天一大早就赶到把渡口。碰到刮风下雪,愈加艰难。

“妈妈,你们每天上班几小时?”听到这儿,我们兄妹天真地询问。

“几小时?从早到晚12个钟头!”

“有食堂供应午饭吗?”

“哪来的食堂!一只饭盒子,晚饭后就得把第二天的饭菜准备好,第二天一早夹着它出门。中午开水泡一泡下肚。打盆子整三年,落下了老胃病!”除了老胃病,母亲那双长年在沸水中操作的手,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遇到阴雨天更加疼痛。

上世纪60年代初,沪剧电影《星星之火》风靡全上海,剧中小珍子的悲惨遭遇引起母亲的共鸣。她含泪看完影片说,打盆子的童工个个都是小珍子!

70年代末我当上语文教师,每每教到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时,自然就会把母亲儿时当童工的遭遇糅进去,授课时情感更真切,效果也更好。

母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残忍的童工制度早就被埋入历史的尘埃。面对她曾留下足迹的“湖丝栈”老厂房,抚今思昔,感叹万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