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值得最认真、最精细的对待。
面对大型车右转“包饺子”这一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交通顽疾,上海嘉定警方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联手,运用“灯、栏、墩”加“字、线、框”,硬隔离配软漆划等方式,对路口进行改造。为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竖起生命屏障。
去年,嘉定区有722个路口进行了“一点一方案”的精细化改造。今年,又有380个路口和路段正在改造之中,预计8月底前将全部完成。
这种“绣花般”守护生命的做法,成效究竟如何?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解剖麻雀”式改造每个路口
在嘉定浏翔公路宝安公路路口,四个方向右转弯处都设置了颜色醒目的弧形水泥隔离墩,地面上还划有转弯警示区域。
记者在现场看到,途经的大型车纷纷减缓车速,沿硬隔离墩约束的轨迹右转,非机动车道上也漆划了红色停车线,遇到红灯,非机动车都主动停在红线以内的安全区域里。
“这些隔离墩,不仅隔开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还加大了右转的半径,我们经过时都要放慢车速,肯定安全了。”每天经过这个路口的大货车驾驶员刘新杰,对此感受十分明显。
大型车辆右转“内轮差”引起的“包饺子”事故,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交通管理者。嘉定区作为上海物流业集中的区域,每天有超过10万辆次的大型货运车辆行驶在道路上,事故发生的频率更高。
尽管警方不断开展专项整治,也想尽了办法,但一直收效甚微。因存在视角盲区等“先天不足”,加之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包饺子”事故仍不断发生。
“交通安全关乎生命,通过路设变化降事故,我们一直在探索。”嘉定交警支队长相金兴告诉记者,2019年起,嘉定警方尝试了各种方法,但起初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找不到一种一次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那就用最‘笨’的办法。”嘉定警方决定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专家携手,对全区此类交通事故进行分析,然后“一点一方案”,一个路口一个路口啃“硬骨头”。
警方为此完善了交通类110警情研判机制,将事故原因分成五大类87小类,并通过IDPS警情事故数据自主汇集、预警等智慧赋能,形成“人工+智能”隐患排查机制,为后续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交警和专家还对发生事故的重点路口转弯盲区进行反复踏勘研究,用“解剖麻雀”的方式逐一分析,然后根据每个路口的实际条件,形成针对性的改造方案。第一批被改造的路口,就多达722个。
右转“包饺子”事故下降51.3%
那么改造后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嘉松北路外青松公路口是一个畸形路口,原本属于锐角路段,大型车转弯危险系数高。嘉定警方为此组织了十多次现场踏勘,针对事故原因和路口条件进行分析,形成道路设施优化方案。最终,通过在路口增设水泥隔离墩等道路硬隔离设施,设置左转弯电瓶车“二次过街”等措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不要小看这些水泥隔离墩,它们每一个重达400公斤至1吨,不易被车辆碰撞造成移动和损坏,养护起来也很方便。”相金兴表示,水泥墩等硬隔离装置从客观上限制了集卡车驾驶人开车转弯不注意,同时速度又过快的驾车行为,用硬约束改变驾驶习惯。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导王俊骅告诉记者,用水泥墩、硬隔离、警示标识、警示文字等方式,大型车辆在右转弯的过程当中,拉大转弯半径,确实能有效降低“包饺子”事故的发生概率。
除了用硬设施消除大型车辆安全隐患,嘉定警方也着力规范非机动车的行驶。针对电动自行车行经路口车速较快的问题,嘉定警方在有条件的路口用硬隔离将非机动车道改成“类S”弯,并漆划醒目的警示标识,加上交通辅警有序引导,促使骑车人通过路口时远离机动车转弯半径,同时减速慢行。“这样的改造在考虑机动车右转安全的同时,也兼顾非机动车的左转隐患,减少了机非车辆冲突点。”相金兴说。
改造并非一劳永逸。嘉定警方坚持边改边完善,对所有已改造路口持续评估,又先后对152个路口进行了转弯半径调整、隔离墩间隙调整,并启动新一轮隐患排摸治理,推进398个已改造路口的优化升级。警方还指导辖区土方车等大型车辆企业加装右转弯警报器、全视角反光镜等设施,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第三方联动,至2021年2月底,已为区内303辆货车、土方车加装右转弯报警系统。
截至去年底,嘉定区共有722个路口经过了优化改造,经过改造的路口因右转弯未让行造成的人伤及以上事故同比下降51.3%。其中,改造前曾易发、多发事故道路如宝钱公路、浏翔公路丰登路等路口,改造后实现了亡人事故“零发生”。与此同时,去年嘉定全区交通事故类110警情数同比下降18.1%,交通死亡事故数同比下降45.8%,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1.2%。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