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看看房子修得怎么样了,盼着早点入住‘新房’啊!”4月8日上午,普陀区曹杨一村63岁的居民顾老伯在改造工地遇到正在采访的本报记者,他兴奋地说:“没事就喜欢来这里看看工程的进度,现在看上去房子修得蛮快蛮顺利的!”
顾老伯的眼光还真准,记者从曹杨新村街道获悉,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曹杨一村48幢三层楼房,自2019年12月启动改造以来,工程量已经完成了大半,预计在今年6月底就能“交房”。值得一提的是,像顾老伯这样迎来“幸福时刻”的老居民将看到,“重焕新生”的曹杨一村还原了历史风貌,尤其楼顶上重新铺设的6万多块黏土机制老瓦片是“原来的模样”,呈现一片又一片的红彤彤。
劳模“老房”略显“疲态”
曹杨一村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1952年,首批1002户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携家带口,搬入刚刚建成的曹杨一村。
从高处望去,总体面貌是红瓦白墙的曹杨一村曾是普陀区的一大“地标”。但历经几十年风雨,曹杨一村略显“疲态”,其居住环境、质量和功能已不能满足现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居民承受着‘如厕不便、洗浴不便、烧饭不便’等厨卫合用的尴尬,‘油烟满屋、虫害横行、电线乱穿’的居住困境。”曹杨新村街道成套办负责人施欢告诉记者,从2018年起,普陀区委、区政府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将旧住房成套改造定位为重点工作,曹杨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设计上“一户一图纸”
因为曹杨一村属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改造的要求特别严。承担工程修缮设计工作的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项目责任设计师金晓明介绍,根据规定,修缮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主要立面不得改变,重点保护部位要严格按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
曹杨一村实施改造过程中,既要保留保护有特色、有价值的原重点保护部位,又要解决建筑的安全隐患、满足现行的房屋质量要求。“要做到这样的‘两全其美’,我们确定了三条设计思路。”
■注重保留曹杨一村“邻里单元”、扇形行列式分布的规则特色以及空间肌理,保证建筑总平面布局及轮廓形制不变,通过道路和绿化整治,突出风貌特色;
■建筑经房屋安全检测评定为严重损坏房屋,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现有建筑间距系数和外立面形式不变,并保证整体外观改造后北立面的形态和原立面相近;
■重新规划室内公共空间的布局,满足每户居民都能拥有独立的厨卫设施。
“如何找到历史优秀建筑保护与居民民生改善之间的平衡点,如何满足4个工区共1500户居民的不同需求?设计师团队反复到实地进行勘察,推敲研究,方案设计了一稿又一稿,推翻又调整,最终多方权衡,确定了如今的方案。”金晓明说,设计师团队根据1500户居民房间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为每家每户提供了个性化和精细化的设计方案,也就是“一户一图纸”。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曹杨一村原有风貌,在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原材料、原工艺的技术原则,特别是对屋面的修缮,原来的屋面瓦有一半还能再用,不能用的有3万余片。设计和施工方特地从虹口、黄浦等区的征收基地,回收来从旧房拆除下来的同规格黏土机制老瓦片进行替代。还有一部分是从江苏采购回来的。
新增8平方米独立厨卫
当年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地形,沿着曹杨环浜呈扇形分布建造,每栋楼都像一个“凹”字。金晓明说,“这次改造,设计师在‘凹’字上做文章,减小建筑北立面内凹长度2.65米,释放出的一部分增量面积,正好用来给住户做独立厨卫,每家基本上都分摊到8平方米。我们在保证建筑间距系数和建筑总平面轮廓形制不变的前提下,也解决了厨卫成套的难题。”
居民米阿姨家原来只有13.9平方米,改造后,面积将增大到22平方米左右,这对她这个三口之家,也是较大的改善了,她对记者说:“关键是住得安全了,厨卫也独用了,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加安心了!”
曹杨一村环境景观的提升,也是本次改造的重中之重,设计师运用现代手法,对新村进行城市微更新,建立宜人宜居的花园社区。在宅间设计了晾晒与景观功能相结合的晾衣架,对中心广场重新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开阔了景观空间,同时增加特色景观小品设施。小区交通的规划上,将活动空间与车行空间分开,人车分离,增加停车位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原来仅有85个车位,改造后将增加至178个。同时,小区内的架空线全部入地。
小区的智能化设施,改造后也将增加,如中心广场内的可以智能控制的户外客厅休闲空间,创造了四处美观耐用。功能性极强的户外空间,居民们可在其内运动健身、休息小聚,同时儿童也可在其内嬉戏玩耍。而且这个户外客厅的顶棚能跟随阳光调节角度,如果下雨了还会闭合,都是全自动的,使居民在户外社交时免受日晒雨淋。还有首次在住宅区使用的5G人工智能灯杆,可以同时实现智慧照明、环境监测、LED户外广告屏、IP广播、视频监控、报警求助、无人机无线充电,使小区生活更加便捷、安全。
本报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