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让“展品变商品”促“展商变投资商” 奔跑吧,浦东! “远望1”号上的实景思政微党课
第2版:要闻 2021-04-19

“远望1”号上的实景思政微党课

孩子们和党团员们在思政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走上甲板,走进驾驶舱,去聆听测量船32年的风雨故事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当……当……”昨天下午,停泊在黄浦江畔的我国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上,敲响了久违的船钟,也敲开了尘封的历史之门,引着一群05后少年走进半个多世纪前的科考岁月。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一节名为《回首“远望”“后浪”逐梦》的实景思政党课,今天就在这儿举行。听课的除了六(2)班的同学,还有该校全体党团员老师。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还处于一个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是我国还是坚持要建造‘远望1’号,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呢?”站在甲板上,思政老师忻静玥向同学们抛出了第一个问题。课前,每个同学手中都拿到了一份内容详实的学习单,既有“远望1”号小知识的介绍,也有探究小任务供大家自行寻找答案。虽然绝大部分师生都是第一次登船,但是由于有了前期的准备,大家很快找到了答案——“成为航天强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之一,当时航天测量船的建造,就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

“简陋”“狭小”“有点闷”……昨天,午后的上海气温陡升,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啊,同学们看到的就是当时‘远望1’号真实的工作环境。祖国把一份光荣的责任使命交给了远望人,同时也把最艰苦的条件摆在了远望人的面前。”忻老师的讲述,让孩子们听得入了神——1980年5月1日,“远望1”号首航太平洋。短短十几天,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船上90%以上的船员没有出过远海的经历,巨浪来袭,有的船员干脆用绳子把自己绑在岗位上。晕船最严重的同志连喝水都会吐,大家却依然咬牙坚持。

“明明知道生命都有可能有风险,他们为什么还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远望人为什么能够迎难而上?”忻老师的提问,引来同学们竞相举手发言。“因为这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可以!”男生王浚沣说。女生伍思雯则从“远望”的名字上读出了深意,“远望就是高瞻远瞩的意思,远望人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并且要为之拼死奋斗”。忻老师提纲挈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党和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坚守岗位,就是用实际行动诠释远望人的使命和担当”。

“如今的孩子们梦想很多,但是如何将个人的梦想和祖国的梦想结合起来,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忻静玥说。中山学校校长马园根勉励同学们要学习科研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亘古不变。

学生任务单的最后一栏名为“我的追梦计划”,无论是“未来四年,我最大的梦想”,还是“为了实现梦想,我需要培养的品质,可以开始的具体行动”,一切的空白,将由这群少年自己去填写。

首席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