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领导人气候峰会召开。而在刚闭幕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碳中和”成为会场内外一个热词,不仅主办方安排了“迈向碳中和之路”“金融支持碳中和”两场论坛,在其余各个场合,多位重量级嘉宾也对实现碳中和提出独到见解,为“热词”提供“冷思考”。
思考1 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绿色发展模式?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此后,韩国、日本、美国、欧盟、印度纷纷表态,或宣布各自的碳中和目标,或提出应对计划。
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索尔海姆指出,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技术方面并不占优势,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模式?“太阳能、风能、氢能、水能等这些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发展,则可以带来更好的就业繁荣,并降低成本。”目前中国领跑全球风能产业,索尔海姆建议,中国及其他各国可以在大规模发展本国绿色经济的同时,与世界共享技术,避免技术战争。
思考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必须“二选一”?
另一个需要改变的是“环境与发展必须‘二选一’”的观念。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认为,很多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取舍性思维”,这种消极思维方式影响了国际上从高碳到低碳的投资转型。他建议,把取舍性思维改为相互促进、相互执行的思维,将投资绿色能源看作是对未来的投入。
“这是近期和长期的利益关系。如果你在绿色经济方面投资,可能短期你会比较犹豫,但是如果你把它看作是对于未来的投入,那么就会看到未来的收益。”金立群举例说,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被煤电厂、火电厂等“过时资产”锁定,而应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思考3 金融如何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央行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
同时,央行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还将在外汇储备中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因素。”
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则认为,我国的后续碳市场和碳价格更重要。碳价格形成机制、激励机制要有效,碳价格要稳定。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定价机制、交易机制,发挥好衍生功能,也要考虑好如何使用资金。
思考4 碳中和为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此前,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曾表示:“碳中和将带动100万亿元至300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他进一步认为“综合各种数字,100万亿似乎是非常保守的估计,而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戴青丽也认为,碳中和领域呈现出大规模的投资机会,堪比90年代的技术热潮。
淡马锡全球企业发展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则断言,绿色金融、绿色碳中和是商机,也是最大的风口。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则坦言,碳中和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在根本上是“重建中国经济”,也提供了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发展的抓手。特派记者 金旻矣(本报博鳌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