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星期三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15) 在苏州可抢数字人民币红包 未来的浦东人有多幸福? 反诈与治网
第4版:要闻 2021-04-22

反诈与治网

潘高峰

昨天看到一条新闻,十分震惊。

4月20日,媒体报道了香港一名90岁老妇遇到电信网络诈骗,5个月内被骗走约2.5亿港元。据香港警方透露,这是香港单一诈骗案涉及的最高金额。

2.5亿港元相当于2亿多元人民币,相信这也是全中国迄今为止单案金额最高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了。

骗子是怎么卷走这么多钱的?原来,去年8月,被害人接到自称内地公安的来电,说怀疑她的身份遭人盗用,涉及一宗严重的案件,需要检查她的银行账户是否涉及“洗黑钱”,并要求她把存款转账至安全账户,承诺检查完成后将于今年5月归还。

由于对方能准确说出她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被害人非常惊恐,先是转了790余万港元到指定账户,后来又先后11次转账2.47亿港元。直到今年3月2日,经女儿反复游说,被害人才在律师陪同下报了警。

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虽然这次被骗的金额巨大,属于特例,但这种被称为“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手法,这些年来早已屡见不鲜。

电信诈骗最早出现在中国台湾,迄今已有20多年历史。多年来,警方打击不断升级,骗子手法也不断翻新,案件始终高发。犯罪团伙最初是广撒网式的“乱枪打鸟”,2015年前后,开始借助大数据实施精准诈骗。也就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山东“徐玉玉被骗猝死案”和北京“清华教师被骗千万案”,举国震惊。此后,银行、运营商、公安等部门开始联手反诈,采取延迟转账到账时间、转账限额、手机卡实名制等手段,一度减缓了电信网络诈骗的高速增长,但每年仍有数百亿的资金被骗子卷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注重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持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全面落实打防管控各项措施和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监管主体责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社会宣传教育防范,推进国际执法合作,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态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可谓切中肯綮。电信网络诈骗仅靠打是打不完的,仅靠防也是防不住的,更重要的是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这些年,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越破越多,中国警方还远走海外,通过国际警务合作,打击境外诈骗窝点。防范宣传也是铺天盖地,“十个凡是”“58种诈骗”之类的提醒层出不穷,除了上新闻,还编顺口溜、编歌曲、编快板、编段子……但曾有派出所做过一个令人尴尬的统计:70%的被骗者事先都曾接受过反诈宣传。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不理解,有人甚至会嘲讽被骗者智商。但仔细想来,这其实是因为巨大的不对等造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频频得逞,说到底,它是一种专业对非专业、团体对个体的碾压。

必须承认,电信网络诈骗是一种技术犯罪。成气候的团伙,都是专业的骗子,他们除了研究制度漏洞,还研究人类心理,每个团伙几乎都有精心炮制的剧本,能够准确抓住人们心防最脆弱的部分展开攻击。

同时,电信网络诈骗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产业链”:网络入侵、木马编程,个人信息盗取、买卖,银行卡、电话卡开卡,钓鱼网站建设、诈骗App开发,地下钱庄、洗钱团伙等等,这些被人们称为“黑灰产”的行当,趁着网络监管尚不完善时,野蛮生长,20多年来已深深扎根互联网世界,盘根错节。

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棵树,“黑灰产”是地底的根,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销等等则是它的树干和枝丫。仅仅剪除枝丫,定然会春风吹又生,唯有摧毁根系和土壤,电信网络诈骗才没有生存空间。

去年至今,公安部在全国发动“断卡”行动,正是瞄准了黑灰产业链中“买卖银行卡、电话卡”这一环。但这仅仅是开始,可以想见,这必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对整个网络生态的净化和治理,肯定很难,但势在必行。电信网络诈骗作为社会毒瘤,唯有全社会参与才能战而胜之。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说,保护好个人信息,不做银行卡及电话卡的交易,就是最大的支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