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5日 星期日
篆刻 春天与美人 别样乡愁 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衡山路的青春之歌 四鳃鲈鱼,文人雅媒
第16版:夜光杯 2021-04-26

衡山路的青春之歌

陈森兴

繁茂的梧桐林荫,欧陆风格的各式建筑,优雅的环境氛围,这是许多年轻人对上海衡山路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凝聚着小资情调的幽静马路,曾经有一处独一无二的体育元素与地标——衡山路525号风雨操场。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这里曾经是上海市优秀运动队——上海田径队和上海网球队的训练基地,马路对面的凯文公寓,则是运动员宿舍和生活区。身着年代感运动服的少男少女们矫健的身影,轻快的步伐,欢悦的笑语,你追我赶的训练场景……在上海西南角这条典雅的马路上奏响了青春的旋律,就像一曲令人经久难忘的“青春之歌”。

风雨操场的诞生是有故事的。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非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他深知百废待兴的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大都会,十分需要体育,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体育精神还能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给城市注入勃勃生机。当时,位于市中心南京西路150号的西侨青年会大厦(现今的体育大厦),内部建有温水游泳池、篮球馆、体操房等体育设施,华东局许多政府机构均有意入驻,一时间炙手可热,1953年10月,陈毅市长召开现场会,一锤定音,将西侨青年会大厦拍板给了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不久,衡山路525号这块宝地及马路对面的凯文公寓,也顺理成章地与体育结了缘。

风雨操场于1954年开工兴建,1955年竣工。操场建筑占地3万多平方米,成排高高的竹篱笆,漆上黑色桐油,沿衡山路权作围墙将内外隔开,与马路清幽雅致的风格浑然一体。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室内田径训练场,其训练设施与条件堪称国内一流。室内训练馆设有200米跑道,冬日可供暖,夜间可照明,1980年代初又增铺了先进的塑胶跑道。裙房是身体训练馆,各种设施器材一应俱全。室外有300米跑道与四片网球场地,跳远、跳高、撑杆跳高和投掷场地就设在跑道中央绿茵茵的草坪上。

数字的叙述或许枯燥,但当你身临其境进入风雨操场的大门,你会被这里弥漫的青春荷尔蒙感染:风驰电掣般的短跑冲刺,行云流水般的接力跑交棒,大鹏展翅般的跳远腾空,以及投掷出手瞬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力量、速度和意志的完美演绎,令人陶醉、鼓舞,也为优雅的衡山路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当年田径队有个传统,每逢春节后的第一个训练日,总要在百米起跑线前放只高升爆仗,然后在冲刺终点线再放一只,前者寓意一炮打响一马当先,后者代表一骑绝尘永争第一,以此寄托少男少女们对胜利的憧憬与追求。

风雨操场是冠军的摇篮。建成之初中央(国家)田径队曾在此训练。上海体育健儿在此历经千锤百炼后,奔向国内外赛场,争金夺银,为上海添彩,为祖国争光。他们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也许融入了城市的品格。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体育,上海田径队、网球队一直是国内的劲旅,多次囊括全国乃至国际大赛的冠军。“文革”前中国体育被排斥于奥运会之外,但上海女子跳高于1965年曾创造世界第二好成绩。改革开放后,上海田径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大放异彩。朱建华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传为佳话,隋新梅勇夺女子铅球奥运会银牌,女子跳高、跳远、标枪屡创亚洲纪录,一批优秀运动员被评为全国体育十佳,全国、上海劳动模范。上海还引领训练技术创新风格之潮流,朱建华的快速助跑、快速起跳被国际誉为“朱式跳高技术”,上海田径队开创了训练、科研、医务“三结合”模式的先河,当年国家体委专门在风雨操场召开全国运动训练现场交流会,总结推广上海经验。

衡山路的“青春之歌”不是绝唱。体育是不落的青春,跃动的文化,不懈的精神。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田径队搬迁至莘庄训练基地,上海田径健儿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精神代代延续。2004年刘翔勇夺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金牌,成为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位集世界纪录、奥运冠军和世锦赛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选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