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许多市民预约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9时开馆前,已有数百人排队,最早的7时半就已经赶来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屠瑜
今天上午,天气舒适,刚刚开馆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前人流有序排队,期待一睹新馆的风采。
中共一大纪念馆甫一开馆就引发广泛关注。昨天下午,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的留言区,69岁的戴春光请志愿者帮忙写了一张明信片,准备寄给青岛的朋友,自从2010年世博会以来,他基本每两年就要来上海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第一时间打卡
戴春光告诉记者,他是青岛一名普通工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从小就受红色教育,雷锋、焦裕禄等楷模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脑海中,铭记在心里。因为妹妹家在上海,经常邀请他来玩,之前每次来,他都会先到中共一大会址来看看,去年因为疫情没有来。
这次原来计划是来看崇明花博会的,当听到开馆的消息后,非常激动,上午就赶了过来,被告知下午馆方有幸运观众的活动,可以有机会排队进馆。于是,他回酒店稍事休息后,中午又赶过来排队,终于在开馆首日如愿以偿。“这次新馆和以前相比,有了更新和提升,越来越好,特别是看了《开天辟地大事变》和《初心》两部电影后,感到很震撼。”
60岁的王前菁也是听到开馆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从家里赶来。记者看到她时,她正在一楼大厅请志愿者帮她在大型油画《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前拍照留念。
(下转第7版)(上接第1版)这次展览,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李白烈士修理电台的工具”,“李白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还要发报,被捕后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敌人投降。”她说,她很敬重很感谢革命先烈,他们为了大家都能够过上幸福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
“现在在甜水里长大的孩子,没有吃过苦。”她准备下次带女儿和外孙一起来,让他们知道革命先烈是多么不容易,更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要好好工作和读书,要对得起国家。
感恩党的培养
在馆中,一位举着单反相机认真看展拍照的老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王伟祥,家住杨浦,是新中国同龄人。他正好在附近逛,很幸运地赶上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
“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看到,很激动,也很感动。一百年来,我们党一步一步走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真的是不容易。我也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王伟祥说,自己是退休教师,老年大学毕业后,平时拿着相机到处跑,希望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下来,还去过了不少红色圣地。
从沈阳来的李鉴一家三口也是偶遇开馆。李鉴说:“来上海是陪12岁的儿子参加法语考试的,也带儿子来附近看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路过中共一大纪念馆出口时,保安告诉我们可以去入口处排队进馆参观,我们感到非常幸运。”
昨天是志愿者王晨珠第一天在纪念馆上岗,有两个画面让她很感动,“一对坐轮椅的老夫妻分别由子女推着前来观展,老夫妻戴着党员徽章,穿戴整洁。还有一对母子在序厅雕塑前,小朋友求着他妈妈帮他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