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中共一大纪念馆实名预约进馆 《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58) 孕育初心的“秘密摇篮” 带着“厚礼”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第3版:要闻 2021-06-04
从1942年版《共产党宣言》到1949年上海解放工作会议记录——

带着“厚礼”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王毅捐赠一九四二年版《共产党宣言》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流沙玲展示父亲留下的与上海解放相关的会议记录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我父亲流泽是一名新四军老兵,他留下一本工作记录簿,记载了我们党在解放上海前夕的部队动员报告,也记载了党对解放上海后的方针政策。今天我把这个记录簿带来了。”6月3日,经过630多天建设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终于揭开面纱,正式开馆对外亮相。与共和国同岁的流沙玲漫步在展馆内,心情十分激动。她带来一本泛黄的记录簿,作为文物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并在馆内向众人娓娓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册子不厚,只有手掌大小,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短短几页就勾勒出解放上海的生动历史场景。翻看记录簿,里面写有解放军进城纪律、进城后如何与地下党联系,还详细描述如何保护好水电煤、怎样团结工人和知识分子,确保上海安全顺利过渡。“彼时,为确保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顺利运转,军管会工作人员有的进报社,有的进金融机构。我父亲接受的任务是接管上海电影系统,包括戏曲单位、各大剧场、文化市场等。当时上海演艺界几乎都是个体演员,于是我父亲和战友一家一户地把各个演员剧团联合起来进行思想工作,展开教育宣传培养,再建立党支部。”珍贵的历史以文字形式保留了下来,让流沙玲与父亲有了一次超越时间、空间的交流。

去年夏天,流沙玲在家整理东西时,不经意间翻出这本记录簿,由于年代久远,记录簿纸张泛黄,皱皱巴巴,她差点误当作垃圾丢掉。通过翻看记录簿中的内容,流沙玲才发现是父亲记录下上海解放准备进城前的会议记录。长年在文博系统工作的她,对文物资料的保存具有敏感性,觉得这本记录簿十分有价值,便决定把它捐献给中共一大纪念馆。

流沙玲是一名老党员,曾在中共一大会址工作十余年,见证了这里的每一步发展历程,如今,退休后作为文物捐赠人,再次步入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发出不一样的感悟。“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体现了建党百年走过的光辉历程。我想,这本记录簿作为文物捐赠给一大纪念馆,对青年人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也可以在革命教育和精神传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和流沙玲一样,王毅选择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这天前来参观,他也带来一份“厚礼”。王毅捐赠了一本194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一本极具特殊意义的《共产党宣言》,出版于1942年,仅有500册,非常稀有。而且1942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当时共产党人在胶州新华书店出版实际上是冒着很大生命危险的,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让人深受鼓舞。”

王毅退休前曾是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这份工作让他接触到文物收藏并发展为爱好。他曾向中共一大纪念馆、四行仓库纪念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多次无偿捐赠自己的藏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又逢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开放,王毅为表达自己对建党百年的感情,决定把“压箱底”的收藏拿出来捐赠给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年,他先后向中共一大纪念馆捐赠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等藏品100余件。王毅说:“如果是我个人收藏,那么这些文物仅停留在私人收藏价值,是个人的;但文物应该放在最好的地方,而中共一大纪念馆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这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物在神圣的红色场馆中展出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本报记者 杨欢 实习生 朱常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