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学弟学妹们”几个彩色大字旁,是吸引孩子们阅读的高三学子书信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 王蔚
2021年全国秋季高考将于下周一如期开考。这也是经历一年多艰苦抗疫后,全国高考重新回归6月7日、8日、9日的“正日”。
不知不觉又到高考日,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常态化后,今年高考的来临似乎又显得格外静悄悄——考生多了份定心、家长多了份宽心、学校多了份包容心。一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考试,每一位参与者的从容,注定会印刻在他们青春的记忆里。
亲笔信 写给学弟学妹
这两天,敬业中学心理室外的海报栏,成了高二同学们的热门“打卡点”。“To学弟学妹们”几个彩色大字旁,是二十余封来自高三学长们的亲笔信。
“要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为你们的高中留下更多的记忆”“趁最好的时间做最好的自己”“要珍惜放学后和朋友们一起看日落和云朵的机会,因为后来会发现,三年真的很短”……敬业中学心理老师姚项哲惠告诉记者,这是高三最后一节心理课上,同学们完成的最后一份高中阶段心理作业。部分有代表性的书信,被张贴在了海报栏。
“虽然是写给学弟学妹的话,但是可以看出,很多话其实也是他们说给自己听的,是对高中生活的回顾和总结,也是一种心理的疏解。”姚老师说,在书信中,有同学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初来此地,你或许迷茫,或许不安,或许不知所措,然而三年后,是留恋、是回忆、是点滴”。
“在这里,你永远听不到嘲笑与讥讽,在这里你可以永远尝试新的东西……你可以跟老师打球,你可以跟老师看球,你可以跟老师‘油腔滑调’,你也会在分别时意识到你早已不能和老师和同学们分别……也许,当你在多少天,多少年后,重新拾起在某个角落留下的照片、试卷,又或是各种自己有特殊意义的物件,你会重新唤起今天的记忆……”这段充满感情的表达,来自男生徐昊宇。令姚老师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在最后冲刺关头,在大考前紧张的空气中,书信给了很多学生一个情感的出口。
书信中,学长们鼓励学弟学妹别荒废三年时光,要主动参与校园生活,要“抓住一切灵感,别让它们溜走了,不然那样的生活就太无趣了”。不过,也有人毫不避讳自己曾有过懵懂的校园爱情,但却没有完美结局,于是提醒学弟学妹:“不要把宝贵的高中三年浪费在谈恋爱上!趁年轻好好学习,丰富自己!”
送盲盒 轻松传递友谊
“学习一定很累,但是你抬头看,终点它越来越近,红色的飘带是那样的耀眼,等着你以最美的姿态冲破它!”“愿现在的你被生活温柔以待,所得皆所想!”这几日,上海市西郊学校一场“寄得爱”明信片盲盒活动让高中部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同伴间的关怀和温暖。每位学生都为“未知的TA”写一张充满祝福话语的明信片——低年级为高年级送上临考祝福,高年级对低年级分享学习经验,随后,每张承载着爱和鼓励的明信片以孩子们喜爱的“盲盒”形式发放,由学生们自行抽取。
“高考临近,传统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大多以宣讲为主,有时候不能直达孩子的内心,所以,今年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协同学校心理社团,一起发起了‘寄得爱’明信片盲盒活动。”校团委书记沈张骅说,盲盒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潮流玩具,而明信片盲盒活动发起的初衷,是希望对临考的中高考学生送上祝福与鼓励。
西郊学校高三(2)班的俞燕丽说:“当我收到的明信片盲盒时,心中充满着惊喜和感谢,这种特别的加油打气形式,拉近了学校各年级学生间的距离,传递了同龄人间的爱与温暖。”
桃浦中学高三(1)班的张煜敏和柏雨欣是一对好朋友,张煜敏已经在春季高考中提前拿到了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柏雨欣即将走上高考考场。但即便如此,两个好姐妹的沟通交流并未减少,张煜敏甚至当起了好朋友的心理“按摩师”——“敏敏,马上要考试了,复习得有点焦虑,也有点担心。”“欣欣,别担心,我都会陪着你。”
副校长蒋春生说,让“春考生加油”这样一种全新的心理辅导方式,让考生们更放松。这几天,春考成功的学生还在为考生们录制视频,记录下他们高三最后的时光。透过同伴的镜头,有些学生会搞怪,有些很羞涩,也有些学生很放松。
出禁令 考分也是隐私
“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自己的道路自己走好。”这是许多高三年级教师给同学们的临别赠言。就在他们即将踏上高考的之前,一条“禁令”传到了每所学校、每位毕业班师生和家长的耳边。教育部首次向全国教育系统严肃提出,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学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严禁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换句话说,“我的成绩是我的隐私”且“只能由我知道”。沪上一位中学校长告诉记者,以前高考之前的最后一次年级组会议,都会要求高三班主任在成绩发榜的那天,一定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手段,将每位同学的高考各科成绩逐一登记下来,再汇总到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手里,今年则叮嘱老师们,不要再按老惯例做了,因为由学校擅自统计学生的高考分数属于违规行为,这样,老师可以释然许多,考生也可以更轻装应考。
还有一个细节,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颇为感慨,那就是以往“杀气腾腾”般的高考誓师大会,今年见得不多了,即便是一些例行的“高考出征仪式”,也变得温和许多,心理关爱、情感交流代替了喊口号、表决心,打鸡血的场面也不再被学校当作激发考生“斗志”的手段。
老师一句问候的话,甚至只需一个微笑,就足以给考生们增添一份心灵的宁静和宽慰。“也许学校举行高考出征仪式,也是延续一种惯性思维。但是,把高考考场视为战场,这样的活动给学生传递的是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折射出的是办学的功利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