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不能惯着 让寻芳之旅充满“小确幸” 广告 夏荷冬梅同场斗艳
第7版:综合新闻 2021-06-11

不能惯着

郁晶陶

吃个饭,隐私没了。

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估计很多人都在外出就餐时,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家推荐的所谓“扫码点餐”,往往不是简单地扫个码就行,而是会要求你关注商家公众号,或授权微信头像、位置信息等个人信息,或输入手机号注册会员……然后,才能真正点餐。

尽管这些“扫码规则”或多或少令人不适,但毕竟“来都来了”,不少消费者还是向商家的要求妥协了。

细究起来,在扫码点餐过程中,一些商家至少有两重强制或变相强制行为,一是不提供或不主动提供其他点餐方式,二是扫码后向消费者过度索权。消费者不关注公众号,不授权个人信息,并不影响商家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商家作出这些要求,明显超出合法、必要、正当的范畴,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扫码后过度索权的“潜规则”,不限于扫码点餐。笔者就碰上过扫码支付出租车费时,被要求先向某个网络平台授权位置信息,拒绝后,司机才拿出另一个无需先行授权的二维码。可以说,扫码消费正在变成一些平台和商家大肆收集个人信息的入口,如果不加以遏制,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将越来越狭窄。收集后的个人信息如何使用,消费者更是无法控制。

过度索权,不能惯着。如今,针对手机App过度索权,已有细化规定出台,要求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扫码点餐等扫码消费场景中的过度索权现象,也应采取措施加以遏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法律法规中关于个人信息和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应该得到严格落实。日前,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倡议不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等,300余家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许下承诺。自律,是选项之一。同时,扫码消费中的过度索权现象,也应进入监管视野,督促平台和商家整改违法行为,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