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石库门里,她们做工念书两不误 读书不忘救国,青春火红而壮烈 红馆新发现⑷
第T7/8版:光荣之城/筑基岁月之红色文化 2021-06-17

红馆新发现⑷

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 黄浦区复兴中路、黄陂南路、合肥路、顺昌路所围区域内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黄浦区淡水路66弄4号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长宁区愚园路1376弄34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虹口区多伦路201弄2号

平民女校旧址 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42-44号

三和里女工夜校旧址 静安区西康路910弄21-23号

复旦大学校史馆 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老图书馆三楼

溯园(上海大学博物馆) 宝山区上大路99号

一个伟大的城市,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一个有作为的城市,不会丢弃自己的文化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论斗争环境多么残酷,都能在上海坚守文化阵地。在淡水路,《中国青年》发出“须多作描写社会实际生活的作品”的文化强音。在伪装的绸布庄背后,“文化战士”为遭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苏区代印大量红军战斗条令,为红色武装壮大作出特殊贡献。

这些革命作品犹如一柄柄火炬,将党的理论和主张传遍神州,给人民带去光明和希望。

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

1926年11月,中共上海区委党校设于辣斐德路冠华里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里,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校。周恩来、罗亦农、王若飞、彭述之、瞿秋白、赵世炎等曾来校授课。目前该处红色历史遗迹的修缮和展陈正在推进中,将于年内完成。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这是一幢一正一厢两开间两层坐北朝南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1923年10月,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1924年春,编辑部在此处办公。底楼客堂是萧楚女寓所,二楼的客堂和亭子间作为编辑部办公室,三楼小阁楼是印刷间。

《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

1927年10月至1928年12月,这里曾是党中央早期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所在地,这一革命旧址后来被修复为长宁区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馆一楼设“长宁区革命史料史迹展”,二楼设编辑部复原陈列以及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文物史料展。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1930年3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宣告成立。随后,多个左翼文化组织陆续建成,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纪念馆一楼为成立大会原址。

平民女校旧址

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1922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学,共有学生约30人,实行半工半读。平民女校虽然仅维持了8个月,但为党和革命培养了丁玲、钱希均、王一知等一批优秀妇女干部。

三和里女工夜校旧址

1930年,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劳工部主任干事邓裕志等人在小沙渡路三和里创办女工夜校。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女工们积极奔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上海解放前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夜校师生与工人一同参加全市人民反迁移、反破坏斗争,积极参加护厂队、救护队。

复旦大学校史馆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校史馆用千余幅照片、367件实物,辅以声像视频,展现复旦百年的历史和发展。校园内新落成的烈士纪念雕塑及纪念广场讲述着复旦英烈们的事迹。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诞生于1896年,初名南洋公学,1921年合组交通大学,1959年定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依托校史博物馆、革命历史建筑与纪念碑等形成多馆联动的教育基地体系。校内设有五卅纪念柱、烈士墓与纪念碑、革命烈士群雕等。

溯园(上海大学博物馆)

溯园为纪念1922年到1927年的上海大学而建,讲述了老上海大学从建校、发展、变迁直至被迫关闭的过程。铜雕作品“欢迎于右任校长”“李大钊演讲”“平民夜校”“五卅运动”“恰同学少年”,重现了上海大学的光荣历史。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