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平
我写的《杨贤江与〈学生杂志〉》一文在“夜光杯”发表后,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希望知道杨贤江这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以及他的后人们更多的情况。我在2010年出版的《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里介绍了杨贤江和由他编辑的《学生杂志》,在制定即将于今年开馆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少儿馆的学术策划方案时,也将杨贤江编辑的《学生杂志》列为珍贵展品,但我一直没有与杨贤江的后人有过联系。
没想到,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一位师友发来的微信,她告诉我说,她的人在海外的大学同学——杨贤江的孙女杨力告知她读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激动和感慨,还说他们家人纷纷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转发了文章。杨力通过她转告我,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情况,可与她的弟弟杨杰联系,杨杰生活在上海,这篇文章最早就是杨杰转给她的。于是,我按照杨力留下的通信方式,与杨杰联系上了。
我就读者关心的杨贤江病逝之后的一些细节仔细询问了杨杰。他告诉我说,杨贤江患了肾结核后,党组织非常关切,由于他尚在通缉名单上,无法得到不受干扰的治疗,乃于1931年7月将他送往日本医治,他的夫人姚韵漪陪同前往。可是,杨贤江的病情此时已每况愈下,一个月后便在长崎的一家医院病逝。37岁的杨贤江英年早逝,党中央为失去一位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深感痛惜,指示李一氓赴日处理后事,将杨贤江遗体火化后,与姚韵漪一起将其骨灰带回上海位于延安路上的明德里的居住地。
杨贤江病逝后,留下了与前妻张淑贞所生的一个女儿杨明,与姚韵漪所生的三个孩子杨天成、杨肖康和徐昉。杨贤江的四个子女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杨杰的父亲杨天成是杨贤江的长子,当时才6岁,之后与母亲、姐弟经历了一段非常艰辛的日子。好在有党组织的持续关怀,他不仅上了学,还在15岁那年被地下党员送往盐城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了一名“枪比人高”的小战士,不久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杨天成继承父亲的遗志,于1943年入党,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和渡江战役,表现勇敢。1956年,杨天成转业,后来在上海建筑材料管理局离休,1993年去世后,根据其生前遗嘱,家属将他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供医学研究。
杨天成有三女一男4个孩子,杨青是长女,杨力、杨匀是双胞胎女孩,而杨杰在家中排行最小。虽然从未见过祖父杨贤江,但杨杰他们很早就从父亲那里知道了祖父,并且深受祖父为了理想和信仰、为了社会的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影响。父亲杨天成常常这样教育孩子:父辈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不顾身,你们要为建设新中国而尽心努力。杨杰至今记得父亲多次给他们读祖父杨贤江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题为《做了父亲》的文章里,杨贤江说:“不管他们操何职业,我必得尽我的力,培养他们成为新社会建设工事中的参与者。”杨贤江的后人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的儿女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他的孙辈则在和平时期勤奋学习和工作。杨杰是个自学成才者,做过多年工人,后来通过自学考试走上了审计和统计工作岗位。杨贤江的外孙黄永刚和妻子张健华对杨贤江在短暂一生中留下的近300万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著作悉心研究,出版了6部专著,建树颇丰。
杨杰告知我,杨贤江如今长眠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而在杨贤江的故乡——浙江宁波慈溪长河镇(旧属绍兴府余姚县),则有杨贤江故居和杨贤江纪念馆。故居是造型简朴的典型的慈溪“三北”民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杨贤江是在左厢房的一间屋子里出生的,杨杰曾在这间屋里住过一夜。故居中挂着杨贤江的一幅照片,两侧有其手书,是一副对联:“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