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倪黎祥拍摄的“90后”老兵群像
“我们想让大家看到普通党员、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最真实的样子。”日前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的“时间的答卷——拾城2021年纪实摄影展”上,拾城摄影师之一、联合策展人朱骏充满真诚地表达了创作动机。拾城是中国首个城市纪实摄影师联盟,现由38位摄影师组成,因为展览的主题宏大,此番还特邀了联盟之外的几位资深纪实摄影师共同参与。
展览共分三个部分,“清晰的面孔”板块讲述了11组党员的故事;“鲜艳的色彩”板块描述了百姓置身于承载历史风云的红色风景中的美丽色彩;“飞驰的列车”板块则带着大家领略当下美好的生活以及中国飞速发展的面貌。这份由230余幅影像故事“拼接”而成的“答卷”是拾城摄影师们在过去很多年从日常生活中累积下来的“藏品”。它以大众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光阴中,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始终风华正茂的模样。
2021年4月,苏州摄影师倪黎祥开始叩访在苏州生活的抗战老兵,静静倾听他们的峥嵘岁月和荣光往事,并以朴素而真诚的镜头语言,为每人拍摄一张肖像照。展览现场有一组“90后”老兵的群像,耄耋之年的他们,手里拿着青春时的泛黄老照片,照片上的他们一身戎装、风华正茂,如今烽火淡去,脸上已沟壑纵横。作为战争年代的亲历者和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他们的人生串成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厚重历程。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拾城摄影师们忠实地记录着各自的城市。他们的镜头里有带着时代烙印的“中国网红直播第一村”的众生相,也能看到“大码女孩”的自信;能看到在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山东一座普通村落潘庄村的变迁,也能看到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在云冈石窟依次对每个石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建模和3D打印复原,保存云冈石窟的真实信息,让这些珍贵的造像在数字空间里得以“永生”。
摄影师刘磊生长于山东潘庄村,他连续14年拍摄自己的家乡潘庄村,组图“潘庄村”所记录的,就是在中国乡村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村落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面貌。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能让参观者触摸到真实生活的质感;而对于刘磊,有着切身生活体验和情感依托的潘庄村成为创作的厚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时在沈阳一家媒体做摄影记者的田卫涛,接到奔赴地震灾区采访的指令后,乘坐当日傍晚6点的航班奔赴地震灾区,成为国内最早到达地震灾区的摄影师之一。他在灾区工作了23天,记录下汶川、北川、都江堰、唐家山燕塞湖等地震重灾区城市和乡村实况。2018年4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前夕,摄影师再次来到当年的地震灾区,用航拍的方式在同样的位置拍摄下了十年后的场景。
没有过多的视觉语言修饰,宛若洪流中的涓涓细流,影像质朴而有力。策展人陆寅兰介绍,作为群众文化场馆,希望有别于专业艺术场馆,做让市民群众能看得明白的展览。“我们在这次展览里加入了更多文字和组图故事,文字都是摄影师亲历后写下来的,尤为动人。”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