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佳
在都市生活中,向便利妥协实在太容易。在有些人看来,低碳生活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可对我来讲,只有这样才更能回归生活的本质,从微小处发现和感受美好。这是我近几年慢慢将生活方式变得更低碳后的真实感受。
这一变化要从我的职业经历讲起:初入职场,办公室就在恒隆广场。刚走出校园的我急于通过消费品来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试图通过物质来获得身份认同。在买够68个包之后,也伴随着自己的成长,消费主义带给我的快感消失了。
真正改变我的消费认知源于一次逛街。为了应对一个重要场合,我再次在奢侈品店买下一条5000多元的裙子。当天,当我逛到巨鹿路一间自行车店,一问,刚买的这条裙子的价格可以买2辆自行车。“1条裙子”等于“2辆自行车”,这个等式引发了我对消费的思考。我意识到:作为消费者,每一次购买都代表着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你支持的生产和制造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更好的消费选择来改变世界。
我退掉了那条裙子,转身买下那辆改变了我生活方式的自行车。只要不下雨,我每天都骑着它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从那之后,我面对每一次的消费变得更为理性了,不再冲动和毫无目的地购物。改变消费观念后的我,也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能从个体出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我开始尽我所能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依赖:我自带杯去“打”咖啡,习惯出门在包里放一个环保袋,尽可能自己做饭而不是点外卖,用饭盒和玻璃罐等替代塑料袋和保鲜膜……甚至对家里的垃圾桶都“严防死守”,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对于可以被再利用的东西也不会轻易丢弃。
家人、朋友和同事渐渐开始和我讨论对“低碳生活”的看法,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实践适合自己的“低碳生活”,比如爱美的女性朋友通过不同的服装搭配来取代为了追赶潮流的买买买,比如加班多、常点外卖的朋友主动购置了一套餐具放在办公室,在每次点外卖的时候选择“不需要一次性餐具”……能够影响到身边的人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影响也在通过他们传递给更多人。
我知道,谈及“低碳”这样的话题,很多人下意识的反应都会觉得是拯救世界这种“大事”,与自己无关。其实,环境保护和每个人都有关。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拯救世界这种“大事”,能变得轻盈和简单,能成为所有人只要改变一点点就可以轻松支持和参与的生活方式。开启低碳生活其实很容易,可以从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出发,比如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使用环保袋和自带杯,从废物利用、购买可持续产品开始。低碳生活需要的不是做到完美的少数人,而是改变一点点的更多人。
上过联合国气候大会的趣味生态小院什么样?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