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郜阳)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张亮研究员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团队,在《自然·衰老》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小鼠模型研究与临床样本分析,发现了驱动皮肤上皮组织衰老的关键分子机制,揭示了极具临床应用潜力的靶向干预途径,并发现一款抗癌药可延缓皮肤衰老。
研究人员发现衰老皮肤有一个明显的共性特征:一个叫做miR-31的小RNA含量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电离辐射、紫外辐射,还是物理损伤,都可以迅速激活皮肤上皮干细胞中的miR-31表达。而这种miR-31上调能够直接驱动皮肤上皮干细胞的衰老。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发现miR-31通过下调生物钟的一个核心基因,导致生物钟变弱,从而激活经典的MAPK/ERK信号通路,进而驱动毛囊干细胞的耗竭。这也暗示了昼夜节律紊乱促进皮肤衰老的一种潜在新机制。
被miR-31所激活的MAPK/ERK信号通路恰好是一个经典的致癌通路,目前已有成熟的抗癌药物可以对抗它。科研人员发现抗癌药物曲美替尼(一种MAPK/ERK抑制剂,2020年在中国获批上市)能够显著拮抗电离辐射导致的小鼠皮肤早衰,且无明显副作用。“在放疗前,我们只在小鼠的皮肤上涂抹了一次曲美替尼,有效剂量约相当于人类一次口服用量的十分之一,就惊讶地发现它的衰老过程变慢了。”张亮告诉记者。
这一“老药新用”对于防治皮肤衰老带来了极具临床潜力的新途径。“要缓解电离辐射导致的皮肤衰老,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对于自然衰老和紫外线造成的光老化,可以将曲美替尼加入护肤品,但究竟加多少,还需要在后期产品开发中,寻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