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传忠
跟朋友聊天,我们这些当教师的,常会提到“教好学生”这个短语。别看只四个字,却有明显不同的两种读法。一种是在“教”字后面就停顿,好学生成了教的对象,成了表述的重点;一种是在“教好”后面才停顿,学生成了对象,而重音则放在了好字上,意思是要把学生“教好”。两种读法的含义不同,内中有不少文章。
“好学生”聪明、听话、接受快、能力强,哪个老师不喜欢呢?当然,老师也是不同的,有的眼界宽,希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样样都好;也有的老师,较多地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甚至只盯着自己的学科,只要学得好,能拿高分,就是“好学生”了。不管怎么说吧,这都是好事,老师喜欢他们,给予相对优惠的关怀与帮助,也不是坏事。
问题在于好与差总是相对存在的。一个班级,有不少好学生,但也总有几个,或成绩不好啊,或品德有瑕疵啊,或个性难于合群啊……等等,不能称“坏学生”,但总是相对差一点。于是,“差学生”,简称“差生”,就应运而生,一度还叫得很起劲。虽不至于对号入座,却也差不多心知肚明,只不过不公开宣布而已。对这些所谓“差生”,不同老师会不同对待,有的会嫌弃、厌烦、冷漠,有的倒反而更加关注,热情对待,希望对症下药地促使他们进步和提高。
我读中学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幸就读于一所市重点中学。六十多年后,老同学聚会,一位同学说,回顾起来,尤其是以毕业后的经历来验证,我觉得咱们班最大的特点是——“我班无差生”。“无差生”,这话给了我们很大震动。是啊,几十年来,同学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有成为全国知名学者的,有当了名医名师的,有默默无闻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有在极端艰苦环境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如今生活在国内国外的都有,但是,大家都爱国,都勤奋,都正派……都可称之为合格的公民,这都令当年母校那些领导和老师感到欣慰,这也是他们教育观念的可喜成果。
其实,“差”也是相对的。在这个学校,你属于差的;可到了另一所学校,可能就不算差了,说不定还能“摆大王”呢。而且,差也是分类的,你数理化差,但文科好;他学科成绩差,但身体好,年年校运会上“出风头”……对学生要扬长避短,总能调动起一些积极性,真正方方面面都不行,甚至自暴自弃者,是绝少数,就更需要关怀了。
“差生”不是天生的,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影响都有关系。其中教育资源的享用尤为重要。有些学校领导开明、师资雄厚、设备齐全,学生自然就受益多多,而有些学校各方面都薄弱,“差生”自然也就多了些。这种教育资源分配的明显不公正,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弊端,必须改变。
总之,不仅要教“好学生”,更要“教好”所有学生,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从教30年的学校是一所名牌市重点,一向择优录取,教的都是“好学生”。但“文革”期间,改为就近招生,招来了一些地道的“差生”。开始很不习惯,但老师们凭着责任感和博爱心,着眼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向社会输送一件废品”,分外努力,不计辛劳,硬是使这些学生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如今,返校活动时,反而成了最亲热的学生呢。
看来,学校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