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高铁“水上漂” 丁海龙 将泥塑带到每个人的手心 青吴嘉昆四地景点门票可望互惠
第12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09-14

丁海龙 将泥塑带到每个人的手心

“这些泥塑,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大火,可以存续几百年。跟普通的商品不一样,在它们身上能听见历史的声音。”看向工作室展示区里数十件或大或小、传神有致的泥塑作品,丁海龙目光坚定。

丁海龙出生在嘉善县大云镇曹家村。小时候,他在家附近的泥地里和泥捏了两条小蛇,因为过于逼真,吓得邻居不敢靠近。年轻时,做过木工,箍桶、打铁、修船、大漆,还办过木器加工厂和家具厂……但童年时对泥巴的热情,一直深埋在他心中。1998年,他决定离开家乡,远赴深圳,边打工边学习雕塑,一待就是七年。从热爱到专业,其中艰辛无人知晓。后来,丁海龙已渐渐能接手市政级别的工程设计制作,39岁时又做了一个决定——回到家乡。

“选择回来,是想给乡里乡亲一个惊喜。”当初的小工匠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大师傅,丁海龙得到了不少认可,一些作品甚至能进入会议和展览厅,但他仍觉得不满足。“我是‘野路子’出身,一切全靠自学和摸索。创作的作品也大多是穿粗衣、戴汗巾、仰头唱田歌的农民形象,虽然有农村那种原始的生命力,但总是缺少一点艺术性和美学呈现。”

四十多岁的丁海龙,毅然选择到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进行正规学习。随后,他又参与了上海世博会非洲馆的雕塑打造。沪苏浙项目的经验积累,不仅让丁海龙在作品观念和技艺上得到精进,也为他提供了与更多大师、名企交流的机会,提升了国际视野。

有一次,丁海龙跟随团队拜访一位日本漆器大师。谈到自己的手艺时,对方指了指隔壁店家,谦虚地说:“我们做漆器的时间不算长,才200多年,他们已经做了400多年了。”这让他意识到,日本的匠人能够保证一项技艺世代相传,除了专注一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外,还要依托整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嘉善是江南地区雕漆技艺的发源地,元代雕漆大师张成、杨茂也都出自嘉善,这就是我们宝贵的传统啊。”他以嘉善当地的文化为蓝本,陆续创作出一系列雕塑作品:从古代书画家姚绶、吴镇,到现代剧作家顾锡东等三十余位地方名人塑像;以嘉善籍明代散文家魏学洢的名作为灵感的《核舟记》;融入嘉善众多传统特色的体育主题雕塑《上善若水》……富于表现力的乡土语言与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创意相叠加,一件件凝结匠人妙手巧思的作品,逐渐成为嘉善“善文化”对外展示的一个橱窗。

作为嘉善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嘉兴市泥塑与漆器的非遗传承人,丁海龙也致力于带动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除了定期为村民们开课授业外,他还是大云镇中心学校和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的外聘老师,为孩子们每周送去两节泥塑课。未来,他打算在自己的泥塑传承室中建起泥塑互动体验区,“将泥塑带出展览馆,带到每个人的手心里”。

嘉善西塘镇祥符荡与上海青浦的交界处,丁海龙正在设计打造一个高18米的大型雕塑,主题就是长三角一体化命题下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统与当下的关系,恰如丁海龙手中不起眼的泥土,历经雕琢、浴火,代代相传,才能叩出历史的回音。

实习生 陈亦智 本报记者 黄佳琪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