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昨天下午,“青春龙华”——烈士纪念追思活动在上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举行。烈士亲属、党史专家、最美退役军人、青少年学生代表等,共同缅怀英烈,寄托哀思。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见证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光荣之城。要让建党精神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心向往之的精神滋养,用年轻化的语态为当代青年人讲述先烈投身革命的青春故事,让当代年轻人与当年的年轻革命者展开跨时空的对话,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像此次推出的大型红色青春纪录片《青春龙华》讲述了龙华英烈投身革命的青春故事,从全新的角度再现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之路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早在去年,龙华烈士纪念馆就推出了全国首个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让“活”的历史触手可及。在讲“活”先烈故事中,需要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传播形式,进一步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由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原创实景沉浸式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近日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上演,观众身处其中能回顾、重温甚至“参与”历史。
有血有肉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党史也不例外。要让革命先烈故事“活”在当下,需要与受众同频共振。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思考这样的问题:青春的价值何在?我们的未来何在?中国未来何在?这也是为什么当《觉醒年代》在网上播出时,今天的“90后”“00后”在弹幕上刷着“泪奔”“致敬”。年轻人被先烈所感动,其实也是其自身的心理投射。
历史长河中那些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许多都是那个时代奋发有为的年轻人。讲“活”他们的故事,不仅要摒弃生硬说教,更要学会使用“轻语态”。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红色印记展示馆中,有很多关于俞秀松、施存统青少年时期的事迹。馆方通过招募青少年志愿者,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与小观众们一起分享革命先烈的故事,红色印记展示馆也成了深受青少年欢迎的教育基地。
明天,9月30日,是我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对于先烈们最好的铭记,就是让他们的故事“活”在当下,让年轻人更加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努力成为建设祖国明天的栋梁。
(相关报道见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