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演奏中的张海鸥
2018年2月,张海鸥与纽伦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倚天 摄
张海鸥有时像个顽皮的大孩子,特意 玩一把二胡 倚天 摄
文 倚天
人物名片
张海鸥
旅德钢琴演奏家
德国布克斯特胡德张海鸥德国音乐节全权音乐总监
瑞士苏黎世国际沙龙音乐季全权音乐总监
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柏林爱乐室内音乐厅,观众凝神屏气,沉浸在乐曲讲述的故事中。聚光灯下,5位演奏家全神贯注,用心演绎大师的作品。其中一位身着黑色燕尾服的年轻钢琴家格外引人注目,他的手指自如地在键盘上滑过,旋律像清泉般汩汩涌出。他神情专注,沉醉在自己的意境里。
这是久违的柏林爱乐乐团,在今年夏季为音乐爱好者奉献的第一个演出周“Welcome Back Week”中的一场,曲目是德沃夏克的《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
这首性格鲜明的钢琴五重奏非常能调动听众的情绪,5位演奏家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演奏结束,观众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艺术家表示敬意。年轻的钢琴演奏家深深地向观众鞠躬致谢。他,就是在德国乃至世界乐坛都享有盛誉的钢琴演奏家张海鸥。
1
8岁开始学钢琴,一路走上国际舞台
张海鸥并不像其他钢琴学童一样,三四岁就被“逼”坐在琴凳上敲打钢琴键盘。他最初学的是电子琴。这个音乐天分极高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对乐曲有较深的领悟,记谱快,更难得的是手指灵活。8岁时,张海鸥参加省级少儿电子琴大赛,被评委们慧眼识英,推荐给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陈晓音老师,从此开始学习钢琴。
两年后,张海鸥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就读期间,他获得1997年首届中国青少年双钢琴比赛专业组金奖。2002年以优异成绩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经中国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推荐,进入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跟随著名钢琴教育家伯恩德·格茨克(Bernd Goetzke)教授深造。
格茨克年轻时曾师从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基利,并跟随德国钢琴家威廉·肯普夫、智利钢琴家阿劳等演奏家学习演奏贝多芬的作品。1982年被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聘为教授,2000年创立了德国独一无二的研究课程——音乐天才早期培养研究所,致力于培养年轻的音乐人才。
在汉诺威,张海鸥一直跟随格茨克教授学习,直至毕业。他对音乐的敏感、丰富的表现力、极高的悟性与创造力深得格茨克教授的欣赏,被教授视为难得的人才。通过教授的传授,张海鸥对古典音乐的诠释越来越深入,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演奏气质,尤其擅长演奏李斯特、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他还熟读欧洲文学作品,包括很多音乐家的传记与书信,增进对古典音乐精髓的理解、把握。
格茨克教授给了张海鸥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他的启发式教学,张海鸥的想象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入读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学院不久,张海鸥就提前从本科升入KA钢琴演奏艺术家硕士班。他以各门课程全优的成绩获得硕士文凭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国际钢琴独奏家证书。在毕业考试音乐会上,所有考官与观众都为他精湛的演奏起立喝彩,他被公认是该校近年来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2
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节
毕业后,张海鸥活跃在世界各地乐坛,与多个知名交响乐团合作,如俄罗斯圣彼得堡室内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德国的海德堡交响乐团和汉堡爱乐乐团等。他也应邀参加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包括德国石荷州音乐节、基辛根夏季音乐节、法国贝桑松音乐节、瑞士日内瓦音乐节和意大利特雷卡尼夏季音乐节等,还曾为德国唱片公司汉斯勒(Haenssler Classic)录制唱片。
十多年前为汉斯勒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的经历,让张海鸥记忆犹新。2010年5月,曾经合作过的海德堡交响乐团指挥托马斯·费(Thomas Fey)联系张海鸥,问他是否原意与汉斯勒唱片公司合作录制唱片。费很欣赏张海鸥的演奏,当年正是李斯特诞辰200周年纪念,他提议张海鸥出一张李斯特作品的个人专辑。
面对这个提议,张海鸥相当兴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录制个人专辑,对一位年轻的演奏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遇,但是他也担心能否完美地表现自己的水准。经过考虑,张海鸥接受了费的建议。
尽管做了充分准备,踏进录音室的那一刻,张海鸥还是有些紧张。然而,当他坐到琴凳上,手指触及琴键的刹那,心情立刻平静下来,全情投入到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意境中。
录制过程非常顺利,唱片公司对张海鸥的表现给予高度赞扬。当年10月,他的专辑《李斯特·钢琴作品》(Liszt:Piano Works)在全球60多个国家发行。这张专辑,让张海鸥的国际知名度迅速提升,跻身国际知名演奏家行列。
为了表彰张海鸥的出色才能与社会贡献,2010年8月,德国下萨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文化协会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音乐节在每年夏季举行,历时3周左右,为古典乐迷们上演15-20场音乐会。音乐节邀请国际著名演奏家、指挥家及优秀乐团前来献艺,现已成为德国北德地区非常重要的夏季古典音乐节。
2016年8月下旬,布克斯特胡德国际音乐节隆重开幕,张海鸥作为主角,首次与北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大获成功。在9月3日的最后一场“纯钢琴”音乐会中,张海鸥奉献了肖邦的独奏作品。
3
不希望自己变成“音乐匠人”
作为一名成功的青年艺术家,张海鸥对自己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追求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他相信勤奋与努力会换来成功与认同。尽管成就斐然,张海鸥认为在音乐领域还有很多比较陌生的作曲家与作品需要自己去接触、去熟悉。他曾经很喜爱莫扎特的作品,后来又爱上贝多芬,他说自己比较喜欢跟着感觉走。“作为音乐人,一定要保持兴趣点,不能丢失,‘活到老学到老’是很重要的。”
张海鸥经常感慨,现在钢琴比赛越来越多,弹琴不错音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用心打动人的演奏还是太少;所谓的“音乐匠人”太多,抱着感恩的心态、培植深厚艺术修养的艺术家相比之下却很少。而艺术是需要沉下心来积淀的。
对于现代钢琴教育与演奏的不同“学派”,张海鸥认为,一名优秀的演奏家不应局限于某一个“学派”,而是要博采众长,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气质不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比如有些人适合舞台生涯,而有的更适合走教学的路。张海鸥表示,他开办了一个钢琴大师课,会将舞台表演与教学结合起来,将好的经验传授给学习音乐的年轻人。教学也会反过来促进自己整体水准的提升。
疫情之前,张海鸥每年都会花许多时间参加世界各地的演出活动。但是他不希望自己变成“音乐匠人”,而是保持虔诚的心态,表达真实的内心感受。为此,张海鸥会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演奏是情感输出,但是输入也很重要,我们要学会从大自然汲取养分,从文学作品汲取养分。”
张海鸥表示,学习音乐不是容易的事,这个过程也许会很辛苦,但是苦中带甜,苦尽甘来,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学习音乐不是拿到一纸证书这么简单,它有可能影响一生。“艺术家需要结果来肯定自己,并得到社会的肯定。但是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是实现自我的过程,有时候很艰难,但辛勤工作的点点滴滴,是很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