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71路中运量进博会主题专车上线运营 8123处问题点位将整改完毕 “小而美”空间丰实城市软实力
第3版:上海新闻 2021-10-18
在徐汇 斟一杯盛满回忆的咖啡 寄一封写给未来的书信

“小而美”空间丰实城市软实力

宋庆龄文化空间坐落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个空间面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益类教育、艺术及人文展览展示服务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卖咖啡武康大楼主题邮局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无论是在衡复风貌区浓荫微光的梧桐树下喝杯咖啡体验“慢生活”,还是在武康大楼里的主题邮局再次品味“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浪漫,抑或在街角的公厕邂逅“270度转角花园”……徐汇总有那么些文艺气息浓郁的地方让人感受“小惊喜”,可阅读、可漫步、可亲近的街区特质嵌入里弄街巷、公共空间,加载新的功能,这些“小而美”的空间丰实着徐汇区的城市软实力。

“迷你”邮局很迷人

淮海中路近天平路口,武康大楼的西侧,一家小小的邮局完成修缮后日前重新开业了。邮局外部被鲜花与绿植簇拥,墨绿色的栅栏、花园般的庭院设计,门前还有装着邮件挎包的老式自行车。内厅则为木质装修,以上世纪30年代典雅的欧式建筑风格及开放式格局为基调,浓缩了百年邮政历史,怀旧又不失洋气。邮局很“迷你”,总共58平方米,原先近40平方米用于工作空间及仓储,顾客办理邮政业务的空间近20平方米,更新改造后,原本的柜面打开,更多空间给了市民游客。铁艺栏杆围起来的柜台就是邮政业务办理窗口,而工作人员,除了文创产品区销售人员,办理邮政业务的缩减到一个人。主题邮局在保留邮政普通服务、集邮、寄递等基础性业务的同时,还和百年老字号开设联名咖啡店,同时开辟室外拍照打卡区、咖啡售卖区及文创产品陈列区。附近的老年居民依旧喜欢走几步路来这儿办理日常事务,武康大楼邮政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还是有不少顾客是来办理水电煤缴费业务的,“大多是附近居民,觉得这里很方便,水电煤缴费、汇款取款业务、寄信、特快专递,还有寄包裹等邮政基础业务都有,还有卖冰淇淋、卖咖啡、卖各种文创用品,延伸的范围更广了。”

一杯咖啡盛回忆,一封书信给未来。“这里有上海第一家咖啡店和邮局跨界的联名款,也有公共的旅游地图、《遇见武康大楼》口袋书,可以顺着旅游地图打卡周边的街区,这里还能买到文创产品,包括传统的邮政文创以及围绕‘建筑可阅读’所开发的衍生品,如徽章、明信片和最近大红的武康大楼雪糕。”徐汇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里写一封声音明信片寄给家人,甚至可以写一封信寄给明年的自己。氤氲的咖啡香,创意的打卡地,穿越百年历史文化,在慢下来的节奏里感受建筑与城市的魅力,用一封手写邮件传递温度与情感。武康路街区以改造更新、功能叠加创设出街角这家带着咖啡香的小小的邮政所,让人看到了“建筑可阅读”的现实延展,看到了有限空间因文化旅游赋能而生发出的无限可能。

“巧心思”动人心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城市的“筋骨”,那么精神文化内涵就是城市的“体温、气质和风韵”,它使一座城市呈现独特个性,具备人格化的魅力,涵养出别处无法复制、难以模仿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城市的软实力,不仅在风物之美、精神之美,还在于嵌进了民生小空间里的“巧心思”,擦亮人居环境底色,赋予城市精致的品质魅力。

公厕能“撞见”270度转角花园?位于乌鲁木齐中路和五原路交叉口的乌中公厕,是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规模最大的公厕之一,服务于周边居民和众多商铺,一楼兼有垃圾转运站功能,二楼则为环卫工人提供休憩空间。乌中公厕改造工程近日开工,年底前将完成改造。去年9月,作为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项目,湖南路街道对原乌中公厕作微更新,提升街区生活的空间品质。根据方案,乌中公厕将升级成一座“270度转角花园”。据设计方介绍,灵感源于上海里弄“花街美巷”的记忆,日常生活中人们总被路边那些越过围墙的蔷薇花所吸引,“场地恰好位于十字路口的转角,希望市民能在此遇到一个花草馨香的城市公共空间。”卫生间入口空间将打造成开放式的公共场域,从室外的花墙延伸到水池旁线性的绿植槽,形成一个连续的景观,男女卫生间在此分流,同时也便于管理员管理入口。“没人会拒绝花草,除了生态之美,更是触及老百姓心底的美好。”设计师说,微更新对老残、妇幼使用的卫生间也作了升级,梳妆台、冲刷洗手、无障碍设施等一应俱全,“能想到的都‘盘’进去了,我们关切到了各种人群。”未来,这里不仅是公厕,更是一座综合性服务驿站,小小的一间公厕成为公共服务浸润生活“最后一公里”的见证。

陌生人也能舒适共处

很多海内外游客对上海的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上海,遍地都是咖啡馆;很多资深咖啡客对徐汇的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徐汇,能找到所有风格的咖啡馆。精品手冲小店,品牌连锁旗舰,转角咖啡小铺……坐落在街头巷尾的咖啡店将徐汇的大路小径衔接在一起,串联起各处人文风景,让人感受徐汇的特有魅力。位于永嘉路309号的嘉澜庭口袋广场上有一家小小的口袋咖啡,一年前开业的。嘉澜庭是通过原有旧里地块的置换与更新改建成的嵌入社区的一方庭院广场,广场不仅有喷水装置、休憩长廊,举办各种文创市集、展览、文化分享、学习,还有这个非常时髦的迷你咖啡馆很吸引人。经营者小棋每天8点准时拾掇开张,并连同整饬一下门口的小广场。她的朋友圈里,比咖啡更多的是街坊小孩的照片、邻居的寻狗启示,“我和我的口袋咖啡馆一道融入了永嘉路的日常。”小棋说,咖啡店是作为邻里公益项目引入公园的,不仅有咖啡,还定期组织邻里市集和广场活动为居民服务。“现在,口袋广场已经是周边居民最热门的社交地,孩子们来玩游戏、做作业,周边工作的年轻人也相约着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谈或开会。这里为陌生人创造了舒适共处的空间,更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

事实上,在上海这座咖啡文化浓厚的都市里,“喝咖啡”成为不同人群对待生活的独特仪式。咖啡被烙上独特的海派文化印记,浸入城市肌理,涵养成为独特的城市气质。令人意外和惊喜的是:咖啡也同样赋能着城市的人文观照,一家家散落在徐汇区大大小小街巷的社区型咖啡店,成为人与人、情感与情感、文化与文化的链接,集聚着温暖与包容,播撒出热度与智慧。在徐汇,不仅有在“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为医护人员、公交司机、公安特警、学校老师送上一杯暖暖咖啡的小店,也有永康路上顾及残障店员的“心理舒适空间”的熊爪咖啡,更有66梧桐院邻里汇里为社区65岁以上户籍老人免费升杯或优惠饮品的星巴克……美美的一家咖啡馆,小小的一杯咖啡,连接起政府、居民和社会,让一些特殊群体得到社会的更多信任和支持,这也是咖啡+生活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开放、创新、包容——在袅袅不绝的咖啡香中,可以品出徐汇独特的气韵。

本报记者 袁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