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小学学生表演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上海宝山区融媒体中心、黄山视界 制图
“沪苏浙皖”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吕倩雯 范洁 特约记者 程向阳 张淑慧
万里长江水,何处觅归舟?他乡同作客,一心念溪头。1946年3月,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陶行知在上海写下这首诗。1908年春,17岁的陶行知从安徽休宁万安乘船赴杭州报考广济医学堂,此后28年时间里,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后迁至上海,足迹遍布全国。
今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徽州,是陶行知的故里,上海,则是他的“第二故乡”。行知小学、行知学校、陶行知纪念馆……如今,在安徽黄山和上海宝山,你能发现不少相同的地名,跨越400公里,两地因为一个名字紧紧相连。
日前,新民晚报社、上海宝山区融媒体中心、黄山日报社、黄山广电台开展“山海之约·行知路”沪黄媒体联合采风活动,沿着先生的足迹,重温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山海之约”。
创造“求真”之道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0月15日下午,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陶行知私塾纪念馆,琅琅读书声传诵的,是陶行知1943年写就的《创造宣言》。激扬文字穿越时空,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78年前陶行知的激情演讲,那个倡导生活教育思想的时代。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黄山歙县。当时,歙县由徽州所辖,自古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虽然山地纵横,贫瘠穷困,却信奉“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走出了朱熹、戴震、胡适等一批大家。从7岁到14岁,陶行知拜在万安老街蒙童馆吴尔宽门下,苦读四书五经,奠定厚实的古文基础。
“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走进安徽省陶行知纪念馆旧馆(崇一学堂),墙上的墨痕跃入眼帘,写下这行字时,陶行知才15岁。崇一学堂是所教会学校,课程内容不仅有传统的国学课程,还有英语、数学、理化、医学等。在此学习时,陶行知立下了要为国家奉献的宏愿。
走出纪念馆,循着老街步行5分钟,学生正在歙县行知小学操场上排练舞蹈节目《行知路上》。歙县行知小学诞生于1947年,是陶行知辞世一年后,由其挚友许士骐创办。“我们学校的校训是‘求真育人、手脑并用’。”歙县行知小学校长张旭东说,学校以特色课程见长,践行“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
不远处,是陶行知创办的歙县新安小学。而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淮安,也有一所新安小学。今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高度褒奖该校历史上的新安旅行团,该校由陶行知于1929年创办,校名取自其家乡歙县的母亲河新安江,凝结着陶行知对家乡的深情与眷恋。
10月17日,在黄山市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大会上,歙县新安小学与淮安新安小学学生代表,共同发出《学陶师陶倡议书》。
实践“工学”合一
在上海宝山,有个名为“行知路”的地铁站,以车站为圆心向外辐射,有大华行知公园、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小学和行知实验中学,再往北边,还能找到行知纪念广场和山海工学团遗址。
今年的教师节前夕,在宝山已经历经十年探索的“青陶工程”学员,给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学陶师陶”的感悟、责任和担当。9月9日,李强书记来到位于宝山区大场镇的陶行知纪念馆,与“青陶工程”代表作交流,勉励新时代年轻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真,学会生活,学做真人”。
陶行知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可以追溯至1914年。那年,他从吴淞码头东渡大洋彼岸求学。1930年,陶行知因支持学校师生参加声援罢工遭国民党通缉,避居上海,酝酿新的教育改革。1932年,他在上海《申报》发表了《古庙敲钟录》,提出要创办一个全村人民共同管理的学校以普及教育。同年,陶行知在宝山大场孟家木桥创办山海工学团,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工”是工作,靠自己的生产劳动来养活自己;“学”是科学,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团”是团结,大家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从1932年到1937年,十里方圆内的农村几乎都成立了工学团,有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等等……”上海市宝山区陶行知纪念馆内,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的两位“小陶子”正给游客讲解“山海工学团”情况。
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陆黎明介绍:“上海,是陶行知先生创办‘山海工学团’的生活教育试验田,是他推行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理念的实践地。”也是在宝山,陶行知开创“小先生制”,当时,面对日常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不足、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等突出矛盾,他说:“每个人,即使是只学习过几个月,只要学到一点,就应当把他学到的教给别人。”“小先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长者为师”,而是发动识字的孩子当老师,开展“即知即传”教育普及运动。从1934年1月萌芽,10个月后上海就有了18000名“小先生”,“小先生制”很快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
传承“陶花”怒放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才是最好的纪念。如今,黄山、宝山两地,一系列学陶师陶品牌诞生,“陶花”怒放。
1978年建校的安徽省行知学校,是迄今黄山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就业安置最优的中专学校,首开中职学校设立专业之先河。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说:“作为以行知命名的学校,要向着开启创建行知非遗学院、打造徽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进而建成长三角非遗教育中心的目标不断行知,奋力前行。”
“先生是中国教育的荣光,更是故园徽州的骄傲。”在黄山市举行的陶行知诞辰130周年纪念会上,黄山市委书记凌云直言,要学习陶行知崇高的教育理想、创新的教育理念、无私的教育情怀、坚定的教育信仰,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素质教育作为根本目标,把仁而爱人作为根本前提,把行为世范作为根本追求。“一起去耕耘教育事业的厚土,去登顶教育发展的高峰,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在上海宝山,“青陶工程”“重走行知路”“行知读书会”“家庭创客”“社区小先生”等一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发源于宝山的“小先生制”,如今又丰富于宝山。“双减”政策出炉后,“减负”之后如何“增能”?宝山推出“社区小先生制”,“红领巾”走进社区,践行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
位于宝山的上海市行知中学,前身是陶行知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1947年学校迁至宝山大场。上海市行知中学校长杨卫红认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虽然发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但在新时代同样能够焕发出思想的光芒,同样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新时代教师,在当前“双新”教育改革背景下,更应创新实践陶行知思想。
“今天我们纪念陶行知先生,就是要发扬先生‘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爱国精神,发扬先生‘知行合一’的求真精神,发扬先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精神,发扬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宝山区举行的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主题活动,上海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表示,要让新时代师德师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