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艺术宫变身“无边界”教室
第11版:教育专版 2021-10-22

艺术宫变身“无边界”教室

上海拓展职业教育美育新空间

上海-果洛联盟藏族学生走进艺术宫讲解画作

职校教师、艺术家、学生组成跨界多主体教学团队

学生创作的巴金肖像作品,在米兰世博会展览

现代职业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在练就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个人审美素养,才能真正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学生审美素养较低、艺术欣赏体验较少的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中职教育的难题。

在上海,一项开展了八年的中职学生美育教育活动,正试图破解这道难题,也为上海职业教育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

2013年,市文旅局(原文广局)、市教委联合推出中职学生“走进艺术宫”项目,八年来,共有超两百万人次共同参与,产生了专业课程板块、艺术实践板块、志愿者课程板块、线上课程板块等不同类型数百堂艺术场馆课程。秉承着“文教结合、多元创新”的理念,这一项目利用美术馆资源,向社会开放门类不同、风格迥异的职教改革探索课,让职业教育走进社会公众视野,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项目不仅引导青少年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引领中职师生走出教室,转变美育教学空间,还创新提升了人力资源的职业艺术素养,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空间转换

打造"无边界"课堂

打破课时限制,打破教室边界,“走进艺术宫”项目将课堂搬进艺术宫,利用文化艺术场馆资源,搭建社会开放课程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和大师作品面对面,也有机会自己担任讲解员,和游客进行思想碰撞,深度解读作品,感悟“工匠”精神。目前,项目组已经聚集了以中华艺术宫为引领的25所文化艺术场馆、45所职业学校“文教”双主体力量,组建了一支专家、课程导师构成的多元跨界师资团队共同助力美育实践。

学生对中华艺术宫并不陌生,但可能从来没有从这个视角留意过它的美——0米层雕塑“莲说”旁,上海商业会计学校语文老师肖新凤结合本校“清荷”文化,引导学生探寻荷梦及荷的生长力量。同学们发现,雕塑的外在坚硬感寓意着,即使宁静柔弱的莲,也有坚硬不屈的生命力量……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金咏梅老师会为你解读:0米大厅内部的黑灰色地砖有着神奇的纹路,7块大小不一的地砖围合成中国传统“回纹”,也组成了一个1.5*1.5米的方块,方块和方块连接,意味着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绵延不绝,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向往。

在专业展馆开设一场画展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基于艺术来源于实践的理念,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等12所上海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同学们在50个立方体上尽情挥洒才情,勾画出祖国最令自己自豪的瞬间和画面。军事迷绘制我国自主研发的最新型坦克,“吃货”小分队搜罗了我国各个古都的知名美食,科技迷绘制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人像表达敬意……用老师们的话说,设在美术馆里的课堂,为的是培养创新型有审美修养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学生创作作品《巴金》还被上海市选送参加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向世界展示,在中华艺术宫“教育长廊”中,同学们的作品每年更新。

迄今为止,“走进艺术宫”项目依托馆藏资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先后开展200多次艺术宫课程活动,举办多次艺术沙龙活动和大型主题活动,逐渐推动多样化的中职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化。每年开设30多门常态课程,涵盖艺术欣赏课、艺术创作课、言语课、阅读课、摄影课、建筑课、室内设计课、服装课、职业生涯课、媒体制作课和志愿者服务课等,所有课程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

2020年初,不少线下活动暂停,但师生们的艺术之旅并未停歇。中华艺术宫举办了全国首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召唤》,800余件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作品经11所中职学校的18位老师和10位原创艺术家的生动演绎,被制作成30集系列微课程,在“文化上海云”“哔哩哔哩”“快手”“抖音”等多家短视频平台上线,引起强烈反响。项目组推出系列《走进艺术宫》微课视频,围绕文教结合平台开展艺术教育创新试点活动,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线上课程资源。

八年来,“走进艺术宫”项目打破了教育与文化、场馆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界限,借由数字化平台拓宽项目传播路径,搭建起整合校内外资源的美育合作的交流合作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校内实验平台和数字化平台。

教师转型

创跨学科体验

如今,已有数百名中职教师参与现场教学及项目活动,数万中职学生参与项目实施,社会各界人士超两百万人次参与体验艺术宫课程学习,为中职优质课程走向社会开创了新局面,也展示了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服务社会的意义和公益职责。97.2%的参与者认为,这些课程在拓宽知识面,激发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5年起,项目组组建了一个由文教专家、职教名师和优秀一线教师组成的课程导师组,全方位参与策划,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全流程指导。

“艺术宫活动,符合我对职业美术教育的理想。”这是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美术专业的教研组长徐本方最真实的感触。用她的话说,这是艺术与技能的结合,为学生向艺术大家学习提供了可能,更为兄弟学校的沟通探讨搭建了平台。

从一名普通的授课教师,成长为课程导师、艺术实践版块负责人、活动策划人,徐本方带领兄弟学校同行,一同尝试教学革新。在她带领下,艺术实践版块老师们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教学的尝试。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的谢维丹老师将设计课和基础美术课有机融合,安排同学们参观捷克国宝级艺术家慕夏作品展,引导同学们用慕夏开创的新艺术运动中的装饰风格,制作讴歌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主题海报;上海群星职业学校的高嬿老师将影视技术与平面设计课结合,组织校内平面设计与摄影二个团队,在艺术宫中,完成了一次组合式的“你做我拍”同步课程;中华职业学校、上海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等四所学校的老师携手,将语文、德育、建筑、美术学科相结合,完成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话说清明上河图》。

中华职业学校俞露和中华艺术宫结缘于2015年,现在,她已经成为中华艺术宫常态课老师,在上海美术电影长廊,为社会观众、外校师生“话说动画”。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俞老师带领学生们从课堂走向社会,拓展视野,在画画、看画、听画、悟画、说画的历练中,大方地向社会展示中职生风采,鼓励他们发挥专业所长,参与志愿讲解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俞老师更深切感悟到,如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不断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因自信而闪光,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这样一个活动,不仅孩子们有收获,作为教师的我同样获益匪浅。”肖新凤说,在一次次的跨界融合过程中,她深感只有不断地学习成长,课程才能常绿常新。

主角转变

让学生走上讲台

在中华艺术宫教育部负责人朱刚眼中,“走进艺术宫”符合当今国家注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向;符合国家倡导通过艺术教育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号召;通过美术馆教育赋能中职艺术教育,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为更广泛的文化艺术场馆助力普教系统的院校,提升广大中学生综合素养提供行动依据。

这场持续八年的活动,也打破了“我说你听”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担纲课堂主角,培养其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分享智慧,碰撞灵感。

从2021年5月1日起,一部由上海“00后”中职生策划、拍摄、制作的100集《走进艺术宫——学党史 说“四史”》微视频,陆续在“文化上海云”“上海职教在线”“文明上海修身云”“哔哩哔哩”“抖音”“快手”等平台陆续上线。这是一份《走进艺术宫》项目组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精心准备的礼物——上海、长三角和对口支援地区45所中职校共百余位学生走进文化艺术场馆,结合作品、展品学党史说“四史”,开展了以党史学习为引领的“四史”学习教育,并制作完成100集《走进艺术宫——学党史 说“四史”》微故事,含党史30集、新中国史25集、改革开放史25集、社会主义发展史20集。

参与这次学习的有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杭州市美术职业学校、新疆喀什莎车县高级技工学校、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等18所中职校的百余位师生。师生们走进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艺术场馆:中华艺术宫、华山艺术馆、职教源、中共一大会址、中共四大纪念馆、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

“黑与白的对撞,顺着两侧河岸缓缓行驶的船只,1995年,摄影师陆元敏在苏州河畔记录下来了这个看似平凡的瞬间;把时光拉回现在,抬眼可见的再也不是黑与白的互斥……”第一集视频名为“印记”——在中华艺术宫内,面对镜头,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中高贯通会计专业学生2年级女生薛依婕和缓地讲述着一幅摄影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动和思考。“对于我来说似乎苏州河不是流过去的水,而是一坛有年份的醇酽的老酒,拍摄视频是我对历史的敬仰与阐述。”薛依婕说。

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上海-果洛职教联盟”的2020级航空服务民族班藏族学生朶昂措则和同学周毛一起用藏语和汉语,完成了对《走过沱沱河》的讲述。“我们一眼就看中了这幅画,因为这张画里有我们藏族人民最喜欢的牦牛,有放牧的汉子。我们还自己编创了小型舞蹈,配合画面内容,加入了放牧甩鞭、挤牛奶、劳作后欢庆的动作。”朶昂措希望,通过自己的介绍,能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地处大虹桥地区,每天都能在校园上空见到飞机。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南航签订了共建协议。在中华艺术宫内,同学们看见航空主题的画作,有种莫名的亲近。会计专业一年级女生王尹蕊选择了油画《一飞冲天》作为讲解对象。“在查找资料的同时,我知道了航天人员在制造C919飞机幕后的辛苦和不易,也看到了中国航空业的历史性突破。”

在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内的“职教源”——中华职业教育互动实践基地,玻璃展柜里一枚黄河社徽章、一张微微泛色的黄河社证书,穿越时空,和“00后”学子相见。由沪上著名老画家郑波、黄大华和庞先健根据相关史料创作的《百年职教绘》描摹出一幅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长卷,也将职业教育血脉中流淌的工匠精神,悄无声息地传递到学生心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