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赵海银
编者按:
有人说,中国的夫妻大多数是凑合(和)着过。有的夫妻凑来凑去,最终还是只能“合”在一处过而已;而有的夫妻,你向我凑,我朝你凑,凑着凑着终于“和”了。
两个成长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磕碰是难免的,忍受不了对方的某几个方面也是常见的。但有时换个角度想问题,或许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再或许,其实对方的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境的转换,变成了优点也未可知。
让爱重回家庭
曹国君
据著名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的抽样调查,我国夫妻出轨率逐年上升,其中有不少居然是老年夫妻。
老年夫妻为何也出轨?是因长达几十年的婚后生活一成不变,双方索然无味;是因孩子不在身边,老夫老妻守着空巢十分孤独;是因夫妻原本无感情,凑合着过日子,时间一长就想寻求新鲜刺激。我的同学阿芳就因某种情感的缺失,陷入了一段婚外情。
阿芳12岁那年父亲去世,婚后40多年一直深藏着“恋父情结”。一次她去湘西10日游时崴了脚,痛得无法行走,亏得一位同车的男士将她背回住地。那一刻,她仿佛伏在当年父亲的背上,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男士磁性的嗓音更使她迷恋。回沪后,她和他频频语音聊天,还经常精心打扮自己,一接到对方的电话就赴约,深夜迟迟不归……
丈夫被激怒了,但冷静思考后,觉得争吵于事无补,离婚又不可能,情感的天平既已“倾斜”,唯有理解与宽容才能将它“扶正”。他坦诚地对妻子说:“得到别人的帮助,可以酬谢,可以感恩,可以铭记于心,但不应有感情的付出。”之后,他更细致入微地呵护她:清晨醒来就问候妻子,然后默默地准备两份早餐;阿芳出门跳广场舞,他就替她准备好防晒霜、遮阳伞、口罩;阿芳有事晚归,他总留着一盏灯;他还经常打开相册,和妻子重温恋爱时的温馨一刻,意在使她珍惜彼此的感情。
那天,是阿芳的生日,丈夫烧了一桌菜,又煮生日面。看到丈夫一直在忙碌,阿芳愧疚地走上前搂住他。那一刻,四目相对,都有些湿润,阿芳只喃喃说了一句:“从今天起,让爱重回我们的家庭!”
声声埋怨满满爱
章宜娟
记得我们几个闺蜜,刚成为别人的新娘后不久,每次欢聚,总是能听到姐妹们夸自家老公如何好。这个说:我家老公对我有多好,每天早上都为我做好了鲜美的早餐;那个道我家老公有多浪漫,周末不是看电影,就是听音乐,总是有惊喜,那脸上的表情都是让人读得懂的幸福和满足,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撒狗粮。
可如今都退休了,和老公“同床共枕”了30多年之后,“夫人们”聚在一起时,数落自家老公开始变得常见。这个说:我家老公开车那个猛呀,一点也不注意安全,我在边上怎么说也没用;那个又说我家老公天冷就是不肯多穿衣裳,也不像年轻时那么注意穿戴了,还有的说自家老公都“三高”了,可一旦喝起酒来,还是不长记性……说起这类话题来一个比一个带劲。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对对对,阿拉老公也是这样的,真拿他没办法。”
然而,遇到晚间聚会结束时,眼前的场景是这样的:一人接起电话,那头传来了洪亮的声音:“哎,该回来了,我炖好了银耳汤。”那边有个老公已经开启了接驾模式,还有的索性在门口“恭候”,一路与老婆相伴回家。只见那些刚刚还在埋怨自家老公的夫人们,一阵寒暄道别后,各自挽起老公的手,相依相偎,好生甜蜜地离去。
怎么回事?难道夫人们都口是心非?当然不。只要你去细品这些数落、埋怨的话,就不难发现所有的言语,都是满满的放不下的担心和牵挂!而老公们对老婆们的嘻哈抱怨,也都心知肚明。闺蜜晓红的老公就得意地说:“她越在你们面前埋怨我,说明越在乎我,这是老夫老妻间爱的方式,阿拉心里都懂的!”
“陪侬一道去”
伦丰和
老伴1949年生,我长她4岁,都是七老八十的人。她开朗爱游山玩水,而我喜欢宅在家里,一杯清茶,一张《新民晚报》,闲暇或莳花弄草,或摩娑老红木家具,再不就展开碑帖字画,几乎很少兜兜风,老伴称我“家里蹲”,我也“无介事”。
疫情前,老伴在悉尼照顾两外孙女,我去探亲,女儿为了犒劳我们,出资让我们旅游,或黄金海岸,或墨尔本,甚至邻国新西兰。由于我的“磨叽”,澳洲畅游泡汤,此事猛遭老伴的揶揄:有福不享,“戆大”。我泰然处之。
由于疫情,老伴近两年留在国内“看管”我,她惊讶地发现这几年不在上海,那经年宅在家里的我健康大不如前。两人外出逛街,她步速之快,“掼”我几条横马路,而且我体检出了“三高”。老伴笃信“管住嘴,迈开腿”的医嘱,重点攻势在“迈开腿”上,旅游是她首选,她找来不少旅游景点材料,有苏浙农家乐,有中原名胜古迹游,还有大西北青海、甘肃游,看了以后,我漫不经心地回答:慢慢来,别急嘛。
老伴见我是“锅里炒石头——油盐不进”,撂下一句话“走着瞧”。今年三月份,她拿来宁夏六日游的材料,声称去那里旅游,我直言不讳:宁夏太偏,免了。老伴气不打一处来,吼道“陪侬一道去!”“不去!”“钞票付脱了。”“侬一个人去。”“要付房间差价700元。”
原来,老伴先斩后奏,知道我不会与钱过不去的,“逼上梁山”,我终于去了宁夏。
旅游真好,不但活络腿脚,而且回来后还写了《羊皮筏子的漂流》,登在《夜光杯》上。
老伴的一声吼,我清醒了。
“作”女的“珍珠”时代
喜二
在衣食无忧年代里成年的婚姻一族,相濡以沫不复是前辈和文艺作品里的概念。身边有群上海女子,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路顺风顺水完成十二年义务教育,在八十年代的宿舍夜读三毛、琼瑶小说中初识爱情的朦胧模样,在结婚生子的年龄陆续完成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她们进入后中年空巢阶段。这些人们眼中的“作”女子们,肚有点墨,经济独立,步入社会三十多年,骨子里的淑女落地成了熟女。她们事业上和男同事并驾齐驱,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其家里的上海男士们或按部就班的温文尔雅型,或寡言闷骚的大叔型,叱咤职场的男主角属于凤毛麟角。
知根知底的“作”女们在私聚中频频数落另一半“不争”的事实数十年,时见针尖对麦芒式的重重危机,但一路终未劳燕分飞。原来,一块馒头搭一块糕,相同的三观、互补的个性是她们婚姻稳定的注解。无论生活中有多纠结曲折,在磕磕碰碰之中,丈夫身边的熟女们依然葆有着独立精神和自我追求,有的退而不休、有的发展新的爱好,她们敢于自嘲,以不断自我更新的姿态避开婚姻围城里的一地鸡毛、过滤负能乃至催生活力。
转眼间,伉俪们相继步入珍珠婚。珍珠的形成是珠囊细胞受异物刺激分泌珍珠质、层层把核包被起来的痛苦历程。用珍珠比作婚姻,则寓意着三十载磨合较劲的艰难之后,两情步入圆融的阶段。老来伴夫妻的相处之道,容忍是门技术活,正如那句文艺的话:“你的缺点像星星一样多,优点像太阳一样少,可是太阳一出来星星就消失了!”
“神仙打架”
李颖
每一段婚姻,夫妻之间男强女弱、女强男弱都很常见。夫妻之间的性格若是两人旗鼓相当,又会如何呢?
秦刚和若玉,是双双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博士生,秦刚留校教学担任学院领导,若玉创业打拼成为公司要员,事业有成后两人领证结婚,经济宽裕有房有车,出双入对温文尔雅,是大众心目中的神仙眷侣。秦刚的好友大张却知道这一对高层次夫妻经常性地在家里“神仙打架”。
所谓神仙打架,不同于一般人的火辣热吵,他们最擅长不动声色冷眼旁观,对方优点视而不见,对方缺点无限放大,一言不合就使出绝招:相处如冰互不对视,同居一屋形同陌路,几天不说一句话是常态,谁也不愿给对方台阶下,因为都觉得自己无过错,心比天高之人哪能低声下气。这样的日子双方都过够了,早已经分床甚至分房而睡,但为了面子谁也不提离婚两字,继续在无爱的婚姻里相互纠结。
秦刚忍无可忍,找大张诉说痛苦,坦言不知道今后的相伴之路怎么走,大张笑言:工作中再居于高位习惯掌控,也不能把相关作风带到家里,搞什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心只想改变对方让其言听计从,却从不顾及对方感受,效果只能适得其反。都想压制对方却因为势均力敌谁也办不到,结果就是越看对方越不顺眼,小小怨怼日积月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秦刚似有所悟连连点头:改变自己都不容易遑论改变他人?自命不凡自以为是与和谐婚姻真的是格格不入。走进以前不屑一顾的花店,秦刚给妻子购买了他向来认为是庸俗老套的玫瑰花:改变,就从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