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军
每当我们捧读一本经典时,是否会想到它的存世实可谓古今良难之事。比如《宋元学案》,作者黄宗羲乃明末清初博综淹贯之史学大师,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明史案》等,其中《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堪称宋元明三代最大型、最专业的断代学术史。其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并非黄宗羲一人,而是明清赓续而成的合作成果;还有其创作周期从康熙十五年(1676)黄宗羲编纂此书始,至清道光十八年(1838)刊刻出版,跨越了漫长的一个半世纪,乃中华学术史上罕见的一项名山事业。
黄宗羲世寿86岁,他自落墨至1695年去世尚有19年光阴,按一部书稿的创作时长看,似乎不算局促,但对于一个体弱的老人来说,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总之,他断断续续写了17卷即告病逝,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作为一代史学大家,寸心即是千古,他当然是想生前完成著述的,但生老病死的规律,从不因人因事而异。
第一个续写《宋元学案》的是黄宗羲第三子黄百家,对于父亲的学术观点及编纂《宋元学案》的体例必然是有所了解的,加之黄百家于经学、史学均有不俗造诣,曾受父命与万斯同等进京参与官修《明史》的编撰,著有《天文志》《明史·历志》《内家拳法》《明文授读》《失余诗稿》等。但他也没能把《宋元学案》续写完成,而是编撰了和他父亲差不多的篇幅(合共完成全书十之三四)后,于1709年去世,享年67岁。续书期间,尚有《明史·历志》手稿遗失、黄百家不得不重新撰写一事的发生,分散了他不少精力。
过了好多年,这部书稿偶尔被学者全祖望得到(黄百家去世时,全祖望才四岁)。他于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因生性耿直,受到重臣张廷玉打压排挤,于第二年辞官归田,从此专心学术兼讲学,阮元谓之“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以传”。他虽晚出黄宗羲许多年,但因仰慕黄宗羲的学问风骨而极力推崇他的学术,自称梨洲私淑弟子。正是出于这样的情怀,在其得到《宋元学案》遗稿时,便立下续写此书的大愿。
写到这里,不由心生感慨,黄宗羲大作未成、撒手人寰,先有三子黄百家承其未竟之业;再由隔世知音、大才弟子全祖望成其全书,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但事情还没完,全祖望在续完全书、未及刊印之际竟也英年早逝(51岁),以最后十年光阴(晚年贫病交加,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续补《宋元学案》中),成就了隔代先师的学术宏业,同时造就了自己半百人生最重要的史学贡献。
全祖望去世后,《宋元学案》的稿件交由全祖望学生卢月船保管,卢加以细心整理和誊抄,但未及抄录完成,卢月船又卒。黄宗羲的玄孙黄璋从卢月船家得到遗稿后,又和自己的儿子黄徵乂、孙子黄直垕相继加以校补誊录,弥补了不少缺漏。至此,《宋元学案》传到黄直垕这辈手上,已属六代之传。那么,该刊刻成书了吧?没有!因为还差“最后一公里”。道光年间,王梓材、冯云濠校定此书时,鉴于全祖望“所定《序录》,自宋及元,合为百卷”,立案九十一个,共涉千余人,如此体量,若不加以统筹,恐有塞实庞杂之嫌。细心的王梓材采取列表、附表的方式,把各家各派的学术脉络、师承、传略、遗事和后世的评论都作了归纳梳理,不仅大大方便了后人的阅读,也使得这部皇皇巨著臻于完善,这最后的“一公里”,可谓功不可没。哪知书刊刻出来并不太久,又毁于后来的鸦片战争。直到光绪五年(1879),才重新翻刻于长沙,成为通行的百卷本。至此,从黄宗羲编纂此书算起,已跨过了整整两百年。
《宋元学案》从内容到形式,堪称中国古代学术史编纂水平最高的不朽之作,大凡在宋元学术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理学家和学术流派,均一一加以列入。比如理学先驱“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理学大家濂、洛、关、闽四大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陆学开山陆九渊、南宋私淑洛学之大成者胡安国、湖湘学派的奠基者张栻等,皆列为学案。全祖望增补的学案,计三十二个,凡三十三卷,约占全书所立案卷的三分之一,而全书篇幅,全祖望则占十之六七。
回首《宋元学案》200余年漫长的成书史,不能不感叹天地间竟有这样的一支文化椽笔,有如生死相托、神灵相助般地抒写出了代代相续、渐濡宏远的生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