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呼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
英国首相约翰逊(左)、印度总理莫迪(中)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上 图GJ
文/艾舟
“最后一次扭转局势的机会。”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诸多政界要员对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评价。
毫无疑问,从欧亚大陆猛烈密集的降雨到北美大陆空前罕见的干旱,从大西洋越来越多的超级飓风到导致超过10亿只动物丧生的澳大利亚山火,气候变化及恐怖的后果日益被全球清晰感知。
面对大自然的怒吼,气候变化大会头两天依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美国总统拜登为前任政府退出《巴黎协定》道歉,却被多次拍到疑似打瞌睡的画面;印度总理莫迪在不情愿中许下了迟至207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承诺,比其他主要碳排放国家的许诺和科学家们的期待都晚了很多;贝索斯等富豪乘坐高油耗的私人飞机前往参加大会,而以色列能源部长的残疾人车却被大会拒之门外……
会议注定艰难
当地时间10月31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的阴雨连绵中正式开幕。而在开幕前,一棵在肆虐的暴风雨中倒下的大树不偏不倚压断了英国西海岸干线的电气线路,导致至少数十名与会代表耽误了行程。
这一幕加重了会前本就浓郁的舆论阴霾。连本次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主席、英国议员夏尔马在会议开幕前也苦涩地感慨,这将是非常“艰难”的一届会议。
这是一次漫长的会议。从10月31日至11月12日,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的2万多名代表在将近2周的会期里,就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磋商和谈判。
这又是一场时间紧迫的会议。相对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尤其是各方在目标设定、实现路径、以及资金和技术问题上的明显分歧,十余天的时间又显得格外仓促。
一方面,作为《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意义重大。2015年,巴黎气候峰会达成的《巴黎协定》虽然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但由于分歧严重,各方一直未能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核心遗留问题完成谈判,而这是全面有效实施《巴黎协定》的基础和前提。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汤伟表示,达成减排目标、解决资金问题和清洁能源技术问题是本次会议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交锋的主要领域。
另一方面,由于今年5月举行的年间会为线上会议,各方约定会议仅交换意见不形成决定,因此本次会议需要在两周内完成大量谈判、达成各方接受的草案。中国本土环境智库-创绿研究院气候能源分析师陈蓥婕表示,此次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将考验谈判代表能否在第一周解决争议焦点,将草案尽量精简,以便高层在第二周的最后谈判里能交换筹码并敲定方案。
设定减排目标
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二十国集团(G20)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领导人峰会。根据会议公报,G20国家共同呼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
舆论对于这一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G20国家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的最后时刻达成了一致;忧的是,公报中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具体的行动,也没有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的具体日期。
联合国此前发布的报告估计,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比2010年水平增加16%。如不采取紧急行动,这样的增长可能导致本世纪末全球气候升温达到2.7℃。
所幸,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不久,与会各方就承诺将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转森林砍伐和土地退化的趋势,并为相应国家提供190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资金来保护和恢复森林,其中包括一周前还反对这一承诺的巴西。
但在更关键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设定上,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历史处境与发展阶段存在巨大差异,双方分歧非常明显。哪怕是在地缘政治上迅速接近的美国与印度,在这个问题上依旧针尖对麦芒。
此前,印度宣布拒绝设立碳中和的时间表。碳中和是指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吸收之间达到平衡。美国、英国和欧盟已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和沙特也宣布到2060年努力实现碳中和。
虽然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在印度环境部秘书古普塔看来,碳中和不是解决气候危机的办法,让全球制定减少排放的途径,避免全球气温继续升高才是关键。但也许是重压难抗,也许是外交技巧,印度总理莫迪到会后提出了印度到207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莫迪还承诺,将把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从去年的38%提高到2030年的50%。但能否实现,恐怕世界都打着问号。分析人士认为,印度的一系列目标都是地缘政治现实的反馈,而不是基于科学。
根据联合国统计,发展中国家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历史责任较低,但却承受了更多气候变化造成的相关灾害的损失。目前,发展中国家承受的相关经济损失已达到高收入国家的3倍。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预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的气候适应成本将在2030年达到3000亿美元,2050年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
资金成为焦点
美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急于展现领导力,拜登11月1日声称美国能够履行承诺,即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一半以上。拜登还宣布将在2024年启动一项30亿美元的计划,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当地主导的措施适应和管理气候变化的影响。
尴尬的是,看似卖力的拜登,却被拍到在大会开幕式上多次疑似打瞌睡。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最大的问题是,时常口惠而实不至。而这恰恰是造成人类应对气候问题不力的重要原因。
首先,且不论30亿美元只是杯水车薪,拜登对2030年目标的承诺有赖国会通过高达5550亿美元气候支出的法案。而目前这一法案严重缺乏共识,众议院连投票的日期都还未确定。
更严重的是,由于“美国优先”单边主义的盛行和政府更迭,美国的气候政策多有反复,延续性极差,前任特朗普政府就在任期内撤销了98项环境法规。
其次,即使是立场相对稳定的欧洲,在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关键承诺上也屡屡失信。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集体承诺在2020年之前每年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然而根据经合组织的最新统计,到2019年,发达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量约为796亿美元,而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预计迟至2023年才能实现。
美国《外交》杂志发表文章说:“富裕国家应遵守《巴黎协定》,对贫困国家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永久性损失和损害给予补偿。过去5年,几乎没有进展。因此,在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增加实质性内容,比如保证资金(到位)等措施,才是富裕国家认真对待气候债务的真正表现。”
陈蓥婕认为,未能兑现的资金承诺可能会挫伤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共识的积极性,因为这关乎发达国家能否信守承诺、为发展中国家落实气候行动提供足够支持。肯尼亚内罗毕一家智库负责人穆罕默德·阿多表示:“发展中国家不会被骗。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要取得成功,发达国家领导人不能再磨磨蹭蹭,资金必须尽早到位。”
中国贡献显著
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此之多,中国的作用备受关注。波兰经济研究所主任彼得·阿拉克认为,中国利用独有的产能优势,不断将绿色能源产品的价格降低,为解决能源转型中的挑战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目前已降到2008年时的八分之一左右。
去年9月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宣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提出一系列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及具体政策举措,涉及国内煤电煤炭消费、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方面,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年,欧盟、美国、日本所用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希望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能够积极倡导各方切实落实已经承诺的目标,提出清晰、有力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并通过法律确保这些承诺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