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研制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机的当代“毕昇”王选、中国儿科学创始人诸福棠、我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奠基人戴芳澜……你知道吗?这些在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上熠熠闪光的名字,竟都来自同一个校园——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迄今,这里涌现出39位(44人次)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日,南模中学迎来建校120周年纪念日。一本全新编撰的《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友院士》,送到了每名南模学子手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当代高中生和院士校友间展开。
“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他们在红楼前,在紫藤下的身影;又耳闻他们在课堂里的琅琅书声。他们快乐地走进南模,又踌躇满志地从校园走向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序言中,校长李啸瑜的一番话,仿佛带领同学们走入时空隧道。
“我想,如果一个人的梦想能与国家发展及前途联系在一起,是很幸福的!”让高二学生李泽有此感悟的,是南模1947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的奋斗故事。前不久,这位被誉为“歼8之父”的老人刚刚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结合新书,高二(8)班团支部书记舒昕怡牵头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在筹备班会的过程中,她一次次为院士校友们在年少时的那一腔热血所感动。“陈君石院士说过,一定要知道哪些是必须集中精力做好的事。从‘加三学科’的选择到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我们在高中阶段会面临许多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时刻。只有认清目标与方向,我们才可以作出最合理最有效的选择。”
在南模中学校史馆外,有一面院士墙。细心的同学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数字,“1952”——39名院士校友中,有8人都来自1952届,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袁权、王迅、钟万勰、沈元壤、曹春晓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尅戎、陈君石、葛修润。
对此,南模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认为,这既是巧合,也有着历史的选择。1952届毕业生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这届学生是在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后的1946年入学初中的。求学期间,经历了日寇欺凌、国民党发动内战,更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后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这样一句话,“想祖国之所想,学祖国之所需”。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为南模壁报亲笔题词“青锋”,鼓励同学们“争做青年先锋”。在这样一种精神力量感召下,当年毕业学生454名绝大多数人考上各类高校,也在各自领域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多项第一。
1996年,工程力学、计算机力学家钟万勰带着他提出的“离散辛数学”理论去斯坦福大学力学所讲学。开始时备受质疑,报告结束时,获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钟院士感慨,“外国人在这个领域坐了这么多年的庄,我们中国人也该占有一席之地了!”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了高一年级张锦儿同学的志向,“我希望在大学的时候学习工程力学专业,成为工程师……平时,我要向钟老学习做到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对于眼下的每一步,张锦儿同样有自己的规划,“学习工程力学对物理的要求很高,这也督促我在高中要更全面更细致地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地执行自己设定的计划。”
首席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