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从上海第一台共享冰箱说起 年少时的热血让人动容 赠人蜂花  手有檀香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11-22

从上海第一台共享冰箱说起

看“绿洲食物银行”是如何“营业”的

扫码看视频食物银行的故事

十分钟 邂逅《十分上海》

在上海,有一家“银行”以食物为名,视“抢救”临期食品为己任。

从第一台共享冰箱到遍及城市各个角落的捐赠网络,“绿洲食物银行”走过七个年头。把免费食物发放到有需要的人手中是纸上空谈吗?这个公益组织为何能吸引24岁的年轻人全职加入?本期“十分上海”,我们来看看这家特别的“银行”是如何营业的。

“绿洲食物银行”被关注、引热议,是从一台冰箱开始的。5年前,上海第一台共享冰箱落地长寿路街道,能免费领取食物的消息不胫而走。如今,来这里领取免费食物的人依旧络绎不绝。上午9时,社区工作人员李萍正在登记领取信息。“从这里第一天开门到现在,除了突发情况比如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外,每天都在发放免费食品,排队是常态。”说话间,一棵芹菜、一根大葱、一盒饼干……一件件由爱心商超送来的临期食品被有序分发给大家。

排队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70多岁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我天天来,能领到一件东西就很开心。”她说每天来这里“打卡”已成生活习惯。“和邻居聊聊天,和志愿者打个招呼,看看今天有啥蔬菜,不浪费食品,自己也获益。”

经过多年发展,“绿洲食物银行”如今有了更多“接地气”的分发方式。负责运营的王鸣捷介绍,每月食物银行会对接低保户或残障家庭给予帮助。70岁的志愿者张湘琴分送“爱心大礼包”4年多,她说:“在我这个年纪,能这样帮到别人,心里很高兴。”

“爱心大礼包”有企业捐赠的粮油米面等,一月一包,可以给予受助对象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此外,食物银行还对接有需求的建筑工地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今天下午,有一批物资正好要送去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在那里,我们发现“建设者之家”不光有工友休息,他们还能在此领取免费的生活物资。

这个“家”的党支部书记70岁的蔡莉萌连声道谢:“我想替7000多名滨江建设者说一声谢谢,中秋节我们收到了许多月饼。”

24岁的王鸣捷是全职公益组织运营者:“我在学校读的就是社工专业,来‘食物银行’正是想把公益这件事做好。”

数据显示,“绿洲食物银行”共授权全国304家非营利机构、社区、学校作为分发点,与239家食品厂商合作,“抢救”了1080多吨临期食品,受益人次110多万。

王鸣捷认为,“食物银行”的本质是“桥梁”:“想通过我们的努力,架起一座桥,既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食物补充。”王鸣捷举例,之前河南郑州暴雨,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就有组织和公司找到他们,想把支援的物资送到郑州,“绿洲”第一时间帮忙联系了郑州当地的公益组织对接:“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架起一座桥,让善良找到合适的地方安放,把食物送到需要的人们手里。”

本报记者 董怡虹 黄于悦 张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