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斯敦世乒赛开赛前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即将首度在世乒赛上亮相的中美跨国组合。中国乒协诚意十足,派出两名世界冠军林高远、王曼昱与美国乒协最好的两名运动员分别搭档,真正体现了刘国梁提出的理念——中 国 乒乓、世界共享。
事实上,从44年前的中朝组合,到如今的中美组合,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是乒坛跨国组合的见证者。在中国乒协,小小银球让友谊的接力棒一代传一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延续至今。
中朝组合有历史渊源
世乒赛最早的跨国组合,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3年第32届世乒赛女双决赛,中国选手邱宝琴和朝鲜选手林美群获得亚军。两年后的加尔各答世乒赛,中朝跨国组合再次摘银。直到1977年伯明翰世乒赛,中国选手杨莹和朝鲜选手朴英玉站上冠军领奖台。
徐寅生不仅是见证者,更是推动者。当时,徐寅生担任国际乒联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我们向国际乒联递交跨国组合的申请,主要是想积极推动各地区协会的共同发展。”原来,早在那个年代,中国乒协就意识到,“一家独大”或许对乒乓球的全球化发展有制约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强强联合,让其他协会也有机会携手登上领奖台,这个提议的确也得到了不少协会的赞成。”徐寅生回忆道。
不过,后来由于国际乒联的禁止,跨国组合消失了很久。直到2015年苏州世乒赛,许昕搭档韩国选手梁夏银,获得了混双冠军,这是世乒赛恢复跨国双打组合后产生的第一个跨国组合混双冠军。赛后,两人热情相拥,梁夏银跷起大拇指,称“他是我的英雄”,这枚金牌也在韩国乒坛引起热议。
那一届世乒赛,包括徐寅生在内的诸多中国乒乓球名宿,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让一个协会水平比较高的选手,和我们协会另一名选手搭档,不仅比赛精彩,还有机会拿冠军。不过,谁和谁配还是有讲究的。”徐寅生笑言,“比如后来大家熟悉的‘马可波罗’组合,德国‘一哥’波尔和我们的马龙几次都没能登上领奖台。但是比赛的确很精彩,因为我们的队员和他们交手时反而更专注。”
中美组合将延续友谊
从中朝、中韩到中德组合,如今又是中美跨国组合,印证了一句老话:小小银球一线牵。乒乓球架起的桥梁,让友谊历久弥新,这个理念也在中国乒坛薪火相传。
昨晨从休斯敦传来消息——中美组合将首次亮相世乒赛,在国内引起广泛热议。前国乒女队主教练陆元盛在朋友圈写道:“新时代的乒乓外交!”徐寅生也再次想起了今年早些时候在上海参加的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50年前的春天,秉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精神,小小银球敲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之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乒乓外交”留下一段佳话。50年后,年轻一代的中美乒乓球运动员,又将展开一段新的故事。
通过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和民间交流增进不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中国乒协的重要目标。“让这几位原本就是朋友的运动员并肩上场,两个国家的球迷为他们共同欢呼呐喊,希望开启‘乒乓外交’新篇章。”刘国梁说。
此次两对参加休斯敦世乒赛的混双组合分别是林高远/张安(美)和王曼昱/卡纳克(美)。其实,早在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期间,中美两队就进行了合练。当时的卡纳克就已经是美国男队排名最高的球员了,在中国乒协的邀请下,卡纳克定期跟随国乒男二队一起训练,技术提高非常快。今年疫情期间,为了帮助外协会球员获得更多的训练和比赛机会,张安等人跟着国乒一起训练、一起跨年,受益匪浅。
如果此次中美组合能站上混双领奖台,不仅对美国,对整个除亚洲地区以外的乒乓球都会有很大推动。久而久之,各协会间的交流、合作势必加强,离实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展望本届世乒赛,徐寅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安是华人,如果配得好的话,前三名有希望。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们民间通过乒乓球运动可以保持友好交往,这是有极大意义的。”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