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中国夫妻在美办中文学校名闻南加州
第21版:新民海外 2021-11-29

中国夫妻在美办中文学校名闻南加州

于红 李宏斌 美国圣迭戈育才中文学校创办人

育才中文学校部分师生在校门口合影

◆于红李宏斌夫妇与乒乓球教练本格森夫妇

◆于红在中国国庆宴会上致辞

华人之星

人物名片

在美国圣迭戈众多中文学校里,“育才”可谓一枝独秀。不同于单纯的课后补习学校,育才是全天候上课;不仅教授中文,育才的各种课程多达数十门;不是由教育专家创办,而是两位年轻人凭着热情和勇气边干边学,一做就是17年。

这两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就是育才中文学校的创办者于红和李宏斌夫妇。

“作为一个社会人,你的责任有多大,你的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人的一生很短暂,机会也不是很多,为自己为别人多承担责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它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我还在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活着。”这是育才中文学校校长于红常说的一句话。

文/马平

1

办中文学校,第一批只有3个孩子

于红和丈夫李宏斌来自河南开封,小学、中学都在一起读书。上世纪90年代初,于红赴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在北京从事日文翻译。李宏斌则从事知识产权工作。

两人在北京结了婚,还有了可爱的女儿,起名李立洋。

1998年,不安于现状的于红和宏斌,决定辞去工作,前往美国打拼。夫妇两人打过餐馆工,也做过珠宝和丝绸生意。他们一直在寻找创业的契机。有一天,一位朋友跟于红聊起,在洛杉矶的华人孩子越来越多,可以考虑办个课外学校。这个提议和于红不谋而合。因为女儿李立洋特别喜欢读书,于红经常带她去图书馆或书店读书,一读就是几个小时。于红觉得,与其看管一个孩子,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多带几个。

于红发现,当时洛杉矶已经有了不少课后学校,而在美墨边境的圣迭戈,课后学校几乎还是空白。在丈夫的支持下,于红决定试试。

2004年9月1日,于红和李宏斌的育才中文学校在圣迭戈的Carmel Valley小区创立。跨出这一步,对从没办过教育的于红、宏斌来说,不是件容易事。建校伊始,校址只有百来平方米,还是和朋友合租的。第一批学生只有3个孩子,包括自己的女儿。老师就是他们夫妇两人,于红教中文,宏斌教数学。过了一段时间,才又聘请了一位老师教授英文阅读与写作。

于红军人家庭出身,李宏斌曾经当过兵,就是这两位具有英雄主义浪漫情怀的年轻人,从最初的步履维艰,经过艰苦创业,逐步扩大学校规模。一年半后,学校教学体制基本建成,增加了戏剧表演、音乐、美术、武术、芭蕾和足球等课程,并且在中文和数学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2012年9月,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邱少芳到育才参观时说,洛杉矶也没有这么大的中文学校。

2

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

当问到办学什么最难时,李宏斌回答道:“还是请老师最难。”

李宏斌对老师始终充满尊敬,他从不说“聘”老师或“雇”老师,只说“请”老师。“没有老师,就称不上学校;没有好老师的学校,就不是好学校。”李宏斌说。

学校创办之初,很难留住好的老师。李宏斌记得,有一次,学校一下来了4个硕士毕业的年轻人应聘中文教师。学校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到第三天,一位应聘者就决定放弃。4个人最后只留下了一位,但几年后也离开了。

经过多年的大浪淘沙和积累,学校如今已经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来自上海的俞静慧和来自广州的关炬灿是中文老师,出国前都曾是国家特级教师;英文教师中,有两位博士和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小学教育专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钢琴硕士研究生Vanessa Lee,在育才创校之初就担任钢琴老师,开办音乐启蒙班,赢得了同事、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好评;被称为“育才元老”的周雯雯老师,是育才学校的总管,她沉着、细致、高效,早已成为于红校长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于红校长还结交了一批顶尖的艺术家,和他们成为挚友,并吸引他们到育才工作。如女高音歌唱家蔡则平教授、长笛教育家Vivian Bergova、钢琴教育家Galina E.Tails、中国太极名师黄琴、舞蹈教育家刘兴坚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育才不仅是南加州规模最大、课程最丰富的课后中文学校之一,同时也是全美著名的青少年乒乓球教育基地。他们聘请曾经3次获得世界冠军的瑞典乒乓球老将本格森和10次获得美国女子单打冠军的本格森妻子来当教练,培养了无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小将,其中不少都荣获年龄组全美冠军。育才的乒乓球俱乐部名闻遐迩,被美国乒乓球协会确定为顶尖的美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

3

疫情之下,学校反而逆势成长

育才创校17年,曾经遭遇了几次大的困难。但每一次,夫妇俩都会一如既往地拿出当初赴美发展的勇气,直面挑战。

2007年10月,圣迭戈发生加州历史上第二大山火,Rancho Bernardo地区损失巨大。在人们开始重建家园的时候,育才中文学校也在这里创办了分校。2011年,总校正计划搬迁扩大。就在这时,分校所借校舍换了房东,未能续签合同。于红和宏斌面临两所学校要同时搬迁的局面,一时焦头烂额。

怎么办?他们一方面紧急为分校寻找新校舍,另一方面同时推进总校搬迁。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李宏斌在分校老校址搬走最后一张椅子。没有资金,也没有贷款,李宏斌、于红和伙伴们用自己的双手,把一座空厂房,改造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校舍。两个月后,新的总校也投入了使用,面积扩大了1.5倍。

新校舍开张伊始,房租和老师人数增加不少,而学生人数并没有多少增加。当时于红校长最愁的就是月初交房租,月底发工资。他们似乎又回到刚刚开始办学时,不拿工资还要投资的窘迫状态。

一道坎接着一道坎拦在眼前。“坚持,顶住!我们一定会成功。”夫妇俩相互打气。他们通过改进课堂设置,改善教育质量,以学生为本,分小班教学(每个年级分两个教学班),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从2020年开始,像所有的学校一样,育才也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学生不能来学校上课,老师们都回了家,偌大的学校空空荡荡。但是,于红校长却没有闲着——课堂不能开放,他们的网课仍办得红红火火。还有新的老师不断加入进来,育才的师资团队反而空前壮大。

随着疫情的缓解,育才学校重新开门,迎来了学生,于红和李宏斌也越来越忙了。

最近一年多来,于红和李宏斌以育才的名义,多方赞助中国和美国的抗疫抗灾。他们也利用自己的学校平台,多次举办相关讲座和活动,积极普及抗疫知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