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上海国乐研究会演出节目单
音乐会演出现场
8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可对于个体来说却是一段漫长岁月,在上海音乐学院94周年校庆期间,久负盛名的民间国乐团体——上海国乐研究会迎来了80周年纪念活动。“文曲丝竹 德韵传承”史料展即日起至12月31日在淮海中路1177号展出。12月的每个周四下午,研究会的成员们也会相聚在这里,一如数十年前的前辈那样切磋技艺、以乐会友。
展览陈设地为上音艺术成果展厅,图文并茂配以实物的策划让市民看到了上海民族音乐尤其是江南丝竹在旧时代的沉浮和在新时代的发展。上海国乐研究会正式成立于1941年,以演奏江南丝竹为主,并以文曲见长,间或演奏一些古曲、广东音乐等,创始人兼首任会长是被誉为“箫王”的民族音乐家孙裕德。
橱窗内的一张黑胶唱片,是策展人何小栋自海外二手网站上拍得。1947年,孙裕德带领上海国乐研究会成员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承担国乐组的演奏,这张唱片就是在赴美巡演过程中录制。这次大规模的巡演在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洛杉矶等地上演了60余场,上海国乐研究会也成为较早跨出国门的业余音乐团体。
同期举办的音乐会上,一把教学用琵琶经修复后重新在后人手中响起温润淳朴的琴音。这把琵琶琴首为凤尾如意,背板为榉木,年代久远,出现了背板内拱严重、面板外凸的情况。就在展览前,这把琵琶刚刚经过修复,将原面板压平晾干,重新嵌入琵琶止口内,复原民国制式的四相十三品,以丝弦张力排品,缚弦的黑牛角为原件。何小栋介绍,相比现代的钢弦琵琶,丝弦琵琶更能模拟出《霸王卸甲》中锣鼓的声音。
1985年之后,为配合上海地区编写《上海地区民间音乐集成》的工作需要,由孙裕德先生之女孙文妍召集了原上海国乐研究会的老会员进行了复会。现任会长孙文妍回忆,童年时,父亲都会召集成员来家里演奏。孙裕德住在现在的复兴中路上一栋小楼的三楼,20平方米的空间分为两个房间,放了三张床。每周日的早上,孙文妍和家人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拆床,“一来就是20多人,早上起来拆了床,大家演奏完,晚上我们再搭起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成员聚在一起即兴演奏,总能引起很多人围观,观众从三楼排到了一楼。逢演出,成员们还会来孙裕德家里吃晚饭,吃好晚饭,浩浩荡荡一长溜三轮车从马路上骑进来,一车车载着成员们去演出。孙文妍说:“我们家是小家庭,但是有两个硕大的饭锅,格格不入地放在灶间门口,江南丝竹就是这样植根于市民的家庭生活。”
如今,研究会仍然坚持着每周一次的活动,只不过地点从家里换到了尚音小区内的一间活动室,每周四下午,这里都会响起江南丝竹的悦耳声音。成员们不顾路途遥远,浦东金桥、金山等地的成员风雨无阻来参加活动。研究会也通过进校园、街道、剧场、赛事等各个平台传播江南丝竹、吸收新人。孙文妍表示,江南丝竹始终植根于上海市民生活的一点一滴,12月在展厅内开设丝竹雅集,正是希望更多市民可以走近江南丝竹,感受国乐。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