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站外观图
集中供暖对于身处江南的苏州人来说,曾经是一个梦。不过,随着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能源站的投运,梦想变成了现实。近日,作为试点项目的苏州高铁新城新能源站开始供暖,覆盖周边24.6万平方米的建筑群。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长期关注“南方城市试点集中供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十四五”时期优先考虑具有较好基础的城市试点,苏州正是其中之一。
实现“冷暖”双供
在位于苏州高铁新城的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内,有一幢并不起眼的两层小楼,却管控着周边的“冷暖”,它就是能源站。2019年落户苏州高铁新城,能源站供能建筑面积可达7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0亿元,目前一期工程覆盖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的24.6万平方米,每年提供9个月(5月15日至10月15日供冷、11月15日至3月15日供暖)的集中供能。据了解,室内温度供暖18±2℃、供冷26±2℃,通过智慧供能,让四季如春。
在能源站负一楼1500平方米的设备机房里,板式换热器机组承担起供暖的“重任”。苏州高铁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屹峰称:“这些板式换热器相当于人的心脏,它将附近发电厂产生的蒸汽热量转移到供热介质——水里,然后通过热水管网送到室内实现供暖。管网分进水管和出水管,类似于人体的动脉和静脉,而通到各个室内的管网,则相当于人体的毛细血管。正是依靠这些大大小小的管网,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除了供暖,能源站还可以进行集中供冷。目前,能源站采用蒸汽余热、电力双蓄、太阳能、燃气等初始能源进行供能。
转向清洁能源
周洪宇教授提出,在“碳中和”目标下,要加快构建南方清洁低碳供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标准,“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20个试点城市,惠及40万户居民,覆盖40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相城实施方案》,苏州相城区高铁新城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将规划建设23个集中的区域能源站,与传统的单一建筑供能模式不同,能源站可以集中向区域内的会展中心、酒店、写字楼等建筑群供能,形成互联互通的园区级能源网,实现能源统一管控、互补互济,全面提升建筑能效。
相对于传统空调、地暖的供能方式,集中供能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对此,苏州高铁新城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斌介绍,目前集中供能省去了空调主机和地暖锅炉的投资及更新维护费用,还将整个片区采暖和制冷的能耗费用节省30%-40%。用户相较于传统能源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了更高品质的冷暖服务。不仅如此,与传统空调数以千计的外挂机相比,集中供能不仅减少了运行噪音,也减少了楼幢外立面的视觉污染。“能耗也大幅降低,预计降幅在30%左右。”
启用智慧平台
目前,启动区能源站内还建有智慧运维云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可以远程监控设备机组运转是否正常,且可以了解启动区内每个区域的使用情况,以实现对能量流进行智能控制,达到能源高效利用。
“在能源站项目启动的第一时间,我们主动上门对接。经过电、气、热等多种供能方案比较和可行性分析后,最终采用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合作,实现节能经济效益最大化。”国网苏州市相城区供电公司营业综合技术专职朱明杰介绍,早在2013年苏州就已经开始有供能服务,但规模不大,而且供能方式也比较传统。高铁新城长三角国际研发社区启动区内的能源站,应该说是目前苏州境内最大也最先进的供能服务中心,是一个可复制、可粘贴的项目。
据悉,未来在高铁新城区域内,将陆续建成23座能源站,为区域内所有建筑提供每年9个月的集中供能(供暖和供冷)服务。建成投运后,预计每年将节约用电量1.4亿度、标煤5.1万吨,同时二氧化碳减排12.7万吨。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冯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