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7日 星期日
彭浦新村前世今生 今天 40幢破旧老公房 再见  4年后 17幢高层电梯房 你好
第5版:上海新闻 2021-12-22

彭浦新村前世今生

初建于1958年的彭浦新村原属宝山、后隶闸北,再后来又融入了新静安。彭浦新村60年来从偏僻乡村到中心城区的大型住宅区,历经沧桑巨变,浓缩了时代变迁。

1958年,彭浦工业区在场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东、平顺路以西、闻喜路两侧建起了56幢职工宿舍,建筑面积达16.9万平方米,迁入1200多户职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也就是说,现在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住宅小区,按照东南西北分成了四块,门牌号是以彭浦新村某某号来命名,而不是现在以某路某弄某号命名的。其他后造的小区,虽然也叫彭浦新村,但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彭浦新村了,只能说是属于彭浦新村这个地区的了。

作为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四个街坊、三条路、两个红绿灯,一条公交线”,曾是彭浦新村的最早写照。

当年的彭浦工业区,曾造出中国第一台大型天线座、第一台推上机、第一台气动电控冷轧机、第一台水管式工业锅炉等,与之相对应的彭浦新村,便是创造这些“第一”的工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有着明显的田园都市特征:一排排住宅整齐地排列在广阔的田野上,新村的中央大道闻喜路上是窗明几净的饮食店、粮油店、食品店等各类商店和新华书店、文化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新村内,小菜场、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邮电所、银行和公园等一应俱全。到1978年,居民住宅发展到397幢,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6000多户人口增加到23000多人。

到1985年,市机电一局在岭南路临汾路一带建造住宅90多幢,分配给2300多户职工7000多人居住。1985年起,原闸北区住宅办在汾西路、阳曲路、保德路一带又建造起120多幢住宅,安置铁路新客站、苏家巷、公兴路17弄、怡兴里等地的动迁居民4500多户13000多人。1988年起,虹口区住宅办在汾西路、阳泉路、保德路一带建造住宅130多幢,安置虹口唐山里、香烟桥、四平路等地的动迁居民4700多户14000多人。至1993年底,彭浦新村已建成居民住宅25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生活设施较为完善齐全,商业网点相对集中,教育、卫生、文化和交通设施较为齐全的上海大型居民居住区。

1993年以后,彭浦新村继续向东、西两侧和北面扩展,承担了安置上海中心城区动迁居民的重任。原闸北的不夜城、成都路高架(现在的南北高架路)、轻轨明珠线(现在的轨交3号线)等重点工程建设动迁的居民,连同市、区大量旧区改造地块的动迁居民,纷纷入住彭浦新村,形成了如今上海超大规模居民区的现状。

走过一甲子的彭浦新村,如今在不断蜕变中焕发新的生机。尤其是近几年,在“美丽家园”的建设中,新村里的违章建筑基本被拆除,居民小区的整修全面推进,一个河道整洁、马路干净、购物方便、交通便捷的居民住宅区已经形成。而那些1958年最早建造的煤卫合用的老公房,也正在分批实施推倒重建,第一期三幢高层已经在共和新路闻喜路口高高耸立。

“彭浦新村是我成长和生活的所在,承载着我所有美好的记忆和情怀。和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一样,我坚信彭浦新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一位彭浦新村人对未来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