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前进、前进、进(中国画) 《夜光杯抒怀》的抒怀 由汉口路想到上海之变 探寻光荣城市的金融履痕 我的文学朋友们
第19版:夜光杯 2022-01-07

探寻光荣城市的金融履痕

黄沂海

我的工作所在地——复兴中路301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距兴业路中共一大会址仅有百步之遥。午间休憩,时常到“红色地标”周边散散步,既能感悟静默的力量,亦能观赏繁华的生动,两者就是这么奇妙而和谐地相生相伴。

动笔写《惊涛拍岸:上海红色金融》一书之前,我曾去拜访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领导,听他们讲述百年党史,为首篇“党的早期活动经费的由来”补充了不少鲜活的细节。去时,他们正为协调铺展新馆扩建工程挠头皮,时间紧,任务重,案牍劳形,事无巨细,“忙得脚也要掮起来了”。草长莺飞,我的上海红色金融书稿差不多杀青之时,党的诞生地附近几栋崭新的石库门建筑渐渐卸走了脚手架,青红砖相间的新馆外墙已初见模样,欲张开臂膀,等待迎接五湖四海参观者的到来。

写作和建馆相仿佛,也是一个“挠头皮”的过程。刚接红色金融撰著任务,且把焦点聚集在党的“初心之地”上海,实话实说,把握不大。因为,过往一说到红色金融,脑海里总是立马跳腾出熟悉的字眼: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湖南柴山洲第一农民银行,井冈山“工”字银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扁担银行”“马背银行”“窑洞银行”……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而涉及上海的红色金融话题似乎有点捉襟见肘,说来说去,不外乎是“银联”“保联”“鼎元钱庄”“银元之战”,而且限于昔时申城特殊环境,多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隐秘战线斗争,资料不全,搜集不易,“像素”不高,能写成一本书吗?

一入史料深似海。偶然间,觅得数册上海市金融业职工运动口述实录的史料,如获至宝。由此抽丝剥茧,触类旁通,查阅了大量陈年报章和历史珍档,盘恒于心头的线索越聚越多:“中共一大”会议经费从何而来?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秘闯上海滩为哪般?陕甘宁边区理财高手为啥沪上“半日游”?洋商银行里的进步力量如何“滚雪球”?《银钱报》传递出怎样的抗争与呐喊?号称海上“保险界十三太保”都有谁?《生活》周刊首任主编竟是这位“平民银行家”?新四军办银行自有“钞”级外援?浙江兴业银行的红色“朋友圈”有些啥名头?博士银行家因何转道香港回归祖国?解放区的“外汇牌价”是哪能回事?外滩哪栋大楼最早挂出上海解放标语?“远东第一金库”库房何以“爆仓”?证券大楼的战斗是怎么打赢的?银钱业“公私合营”的第一声算盘几时拨响?……

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拉直”的过程,也是我追寻红色足迹、叩问初心使命的真切写作体验。由“采矿”至“炼金”,回望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感受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传承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经受烽火岁月的历练,顽强而茁壮成长起来。面对昔时上海滩风谲云诡、盘根错节的社会环境,党培养的红色金融家,“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置生死于度外,凭着信仰、勇气和智慧,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在外西装革履,灯红酒绿,回家一身布衣,粗茶淡饭,竭力为党组织筹措革命资本,创造出无数个金融奇迹。

经过将近一年的查考、笔耕与审读,《惊涛拍岸:上海红色金融》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推出。穿透时间的重重迷障,聚焦申城红色金融发展历程中的人物与事件,勾画出共产党人无论在“孤岛”时期还是革命战争年代,投身惊心动魄的红色金融斗争和艰苦卓绝的探寻摸索,他们虽然没有在兵戈戎马的浴血拼杀中克敌制胜,却在看不见硝烟的经济战场上屡建功勋,同样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它能写出未来的结局”。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很多国际观察家都把解读中国共产党作为解开中国经济奇迹之谜的“金钥匙”。要寻访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沧桑巨变,有必要抚触和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历史与发展履痕。著书之余,我深深地感悟到,上海红色金融不仅“血统纯正”,而且红得庄重,红得鲜艳,红得璀璨夺目。从“战上海”到“建上海”,从“一条街”到“一座城”,从“新跨越”到“新传奇”,申城之所以能在百年前集聚为金融中心,百年后又被赋予国家战略定位,得益于其在深厚历史背景下金融生态的优化和红色基因的赓续。

金融记忆,温故知新,换了人间,不换初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