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委员履职可“一键式”知情查询 不一般的两会 聚焦改善民生  紧盯市民关切
第4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2-01-19
这些获奖优秀提案“为什么行”?答案在这里——

聚焦改善民生 紧盯市民关切

围绕“十四五”开局谋高质量发展、聚焦改善民生谋美好生活等建言献策,去年一年,上海市政协委员积极履职,提交提案贡献了许多“金点子”。昨晚,在市政协2021年部分优秀提案获奖者与记者见面会上,记者们从提案的“诞生故事”中,找到了“为什么行”的答案:对路。

“一网通办”

推进改革往深里走

2020年是“一网通办”的攻坚之年,早在年初,民盟上海市委就把《“一网通办”往深里走》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组建盟内外专家队伍,多次走访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针对“一网通办”办理流程、数据共享、部门联动等核心“痛点”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形成了一份《推进“一网通办”往深里走,助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集体提案。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杨德妹表示,“一网通办”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新突破新成效,既要突破现有瓶颈堵点,也要回应城市数字化整体性转型的新期待。

提案提出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推动落实:在2020年实现1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上,上海在2021年力推居住证办理、企业高频证照变更联办等12个“一件事”,让市民、企业办事从“进多门”到“进一门”,一个流程跑到底。开启了政企合作新模式,在600多个银行网点的自助终端上线128项高频事项查询和证照打印服务等。杨德妹说:“17日,市政府刚刚发布了2022年上海市全面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工作要点,明确2022年是‘一网通办’的用户体验年,将重点打造27项‘免申即享’服务、9个高效办成‘一件事’、10项公共服务标杆场景应用等,民盟市委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上海‘一网通办’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点和难点,助推其改革向纵深发展。”

“适老”改造

确保老年“数字权益”

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对数字化的接受度逐年提高,但依然还是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在使用数字化产品时存在障碍。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与24位委员,在2021年共同提出了一份《关于弥合“数字鸿沟”,建设更加普惠温暖的国际数字之都的建议》,建议上海强化制度保障,确保老年群体的“数字权益”,增加适老的“数字供给”。

一年来,通过政协督办,全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上海市数据条例》中专门提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面向残疾人和老年人开展适应性数字化改造,《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中也提出,要把更好的产品带给老年人。还在全市推出数字伙伴计划,帮助老年人加强数字化培训,600多名志愿者加入培训队伍,通过设置大量简易的课程,帮助老年人学会手机购物、叫车等服务。社会企业也高度关心,很多企业网站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人更方便地触达数字化平台,提高生活的品质。

张英指出,目前,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化产品的供给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在生活必须的高频应用事项中,产品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的供给存在不足,部分智能化产品价格较昂贵。智能产品市场需要更多优惠政策的支撑,老年人才有机会接触更多智慧养老产品和方式,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这一市场参与开拓。

无障碍建设

让人人感受到温度

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提出了“关于为全市过街人行天桥逐步加装电梯的建议”。随着上海这座城市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出行受阻,这也是臧熹近年来尤为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原因。

触动他提出这一提案的是在他工作地附近延安路石门一路的天桥下,经常有许多乱穿马路的老人。因为那座天桥没有电梯,老人们走楼梯上天桥实在是一件很费劲的事,他们走不动。一年来,这一提案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2021年,上海为16座人行天桥加装了50部电梯,2022年更是提出了“应装尽装”的目标。

今年,臧熹带着两条新的提案参会,继续关注无障碍出行。一是建议在地铁车辆进站后,在地铁车厢和站台之间加装渡板,这样能使轮椅车、婴儿车更加顺利地推行。另一条则针对视障人群,建议加装过街路口的语音提示器,这样会让视障者过马路更安全。这两条提案都源于增加出行障碍人士的出行意愿,让他们更愿意出行。

臧熹表示,让“人人都能切实感受到温度”的努力应该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让每个人都能在这座城市畅行无阻,城市才更有温度。“无障碍环境建设并不只是针对残疾人,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将获益。”本报记者 江跃中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