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静安
落笔“封鸡”二字,念及其鲜美的滋味,我不禁口舌生津,有趣的往事清晰重现。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底七十年代初,我在上海航道局一艘拖轮上当水手。为配合疏浚船施工,拖轮昼夜在镇江一带江面来回航行。快过年了,在外漂泊数月的游子拿什么东西回家团圆呢?老船员提议,带“封鸡”回家献礼。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全船上下二十来号人的“全票”通过。说干就干。被推选出来的几名懂行的船员代表,趁船停靠江北码头的机会,一早专程赶到一个集贸市场,买回了五十多只健康、漂亮、正宗的苏北草鸡,每只鸡的平均分量在四斤左右。我因为第一次听说“封鸡”,感到很新奇。猜想回上海后家里人吃到“封鸡”一定会询问来龙去脉的,故我不仅对制作“封鸡”的全过程看得格外仔细,还参与了制作,给老师傅当助手。
其实,制作“封鸡”的过程并非十分复杂,一看就会。一是,准备调料,主要是将食盐、八角和胡椒在热锅内翻炒后碾压成粉;二是,宰杀活鸡,不煺毛,放尽血,在鸡的后下腹中间切开一个小口子,去除全部内脏;三是,擦抹调料,将调料粉均匀地擦抹到鸡腔各处及放血口和嘴巴内;四是,规范腌制,将鸡腹朝上整齐放入一个大铁桶之内,腌制大约半天时间后取出,用针线将鸡的开口处缝合严实;五是,吊挂晾晒,把鸡头插进鸡的翅膀后用草绳把鸡捆扎起来,放到拖轮后甲板机舱上方有篷盖的阳光照不到的通风处阴干。至此,大功告成。
拖轮还没回上海,船员们时不时到后甲板上瞄上一眼“封鸡”阵容,各自想象着把礼物带回上海,请家人品尝时的欢喜场面。
作为传统名菜,老一辈厨师对“封鸡”一直津津乐道。广东、云南等地都有制作“封鸡”的独到做法,至今没有失传。“封鸡”和其他活鸡一样,肉质细嫩,滋味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特别适宜老弱病孕等人群食用。“封鸡”的全身还可以作为宝贵的中医药材呢。
如今,全国进入小康社会,老百姓生活条件全面提升。就吃而言,随时随地都能尝到各种风味的食品,包括各种烧法的活鸡。当下市面上“封鸡”已很少见。但我总感觉如今的鸡似乎再怎么翻花样高级烹饪,也没有当初困难时期全家人围坐吃“封鸡“的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