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减负应确保课间十分钟 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开放?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以高度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履职
第4版:全国两会/要闻 2022-03-03

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四招”协同 探索实践

本报讯(记者 江跃中)“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大学更好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有利于大学更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应该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加以推进。”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表示,疫情终将退去,校园终会开放。需要思考的是:后疫情时代的大学校园,如何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部分高校拆除校园围墙的话题,引起了上海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和讨论。2021年9月,位于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拆除了原本用于分隔校园与苏州河河滨步道的围栏,校园内的历史建筑群向市民游客开放。曾见证《梁祝》诞生的上海音乐学院,也将拆除围墙列入了校区整体提升工程。

汪小帆委员在一件提案中指出,关于大学校园向公众开放的话题由来已久。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校园都是有围墙的,这些年来各高校在结合自身特点开放校园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和探索。“我所在的上海大学宝山校区,每年举办的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菊花节,都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来观赏。一些热门的参观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秉承‘坚持开放,提前预约,加强服务,有序管理’的原则,开放参观。”

但围绕大学校园如何向公众开放,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焦点在于开放后如何维持校园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对此,汪小帆委员认为,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校园开放会给学校管理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推动学校适应开放环境的育人体系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融入社区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要更好认识到校园开放有利于提升民众获得感,有利于学校更好为地区发展服务。他建议多方协同,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开放之路,具体有四个招数:

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出台关于高校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指导性实施意见,使得高校拆除校园围墙、开放有关设施等能够有章可循。

支持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坚持以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为前提,有序推进。

鼓励模式创新。从政策上进一步支持高校和所在地区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共管”体育和文化设施等,使得学校师生和社区公众都能更好受益。

建立长效机制。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对于校外人员进出校园采取了必要且有效的限制措施。拆除围墙后,在疫情防控或其他特殊情形如何有效管理也要提前谋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