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海
这是我多年前入手的一个浅绛彩瓷帽筒,筒身有花鸟画,一棵松树上站立一只昂首鸣叫的白鹤,树下有一只奋蹄向前的健壮角鹿,左上方空白处有行书题款“松鹿精神……严炳泰出品”。帽筒底部有红色椭圆形底款,写有“江西严炳泰出品”字样。
帽筒,兴起于清代,晚清前后达到鼎盛,早期的帽筒主要是官员使用,用于置放花翎顶戴,相当考究,多数是六方形、筒身有通风孔或镂空开窗设计,可以放置熏香,是一种兼具陈设性的实用器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帽筒走向民间,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成为各地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亲朋好友赠送帽筒有“祝贺高升”的寓意。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帽筒逐渐成为一种必备的陪嫁物品,往往成对出现在百姓住家的厅堂之上。当时有“东瓶西镜”的说法,即在厅堂前的长案上东边放花瓶西面放镜子,中间放自鸣钟,象征着“终(钟)生(声)平(瓶)静(镜)”,为了协调和增强装饰感,还喜欢在自鸣钟两旁放一对帽筒。此外,帽筒还可以用来放鸡毛掸、画轴、痒痒挠等家庭用品,帽筒形态也逐渐转变为“不开窗”的圆形样式。
帽筒的图案多以花鸟、人物、山水为主,以官窑为贵,多为浅绛彩,粉彩、青花帽筒也不少。“浅绛”原是中国画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而浅绛彩瓷中的“浅绛”,特指晚清流行的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低温彩釉。浅绛彩瓷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与瓷器结合,着墨不多,但非常典雅清秀,是当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
彩瓷帽筒作为一种兴起于近代的摆设件、陈设品,历史不长,存世量较多,而且由于清末文人甚至御窑厂御用画师都有参与制作,帽筒的艺术价值参差不齐,其中不乏精品,受到众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